资讯中心

植保无人机行业遭遇瓶颈?是“野蛮生长”还是改换思路?

——专访数字鹰董事长陈乐春
来源:农机网原创
编辑:四夕
2019/11/6 15:25:17
37798
导读:日前,2019中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在中铁-青岛世博城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本次展会展览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中外展商2200余家,在活动现场我们能看到不少熟悉的身影。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鹰”)就是其中之一。
  日前,2019中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在中铁·青岛世博城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本次展会展览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中外展商2200余家,在活动现场我们能看到不少熟悉的身影。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鹰”)就是其中之一。
 

 
农机网采访数字鹰董事长陈乐春
 
  目前,数字鹰科技集团旗下有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鹰科技盐城有限公司、数字鹰(泰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州数字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数字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化的生产和实验基地占地面积超过万平方米。展会现场,农机网采访到了数字鹰董事长陈乐春,深度解读植保无人机行业发展。
 
  迅速窜红又快速“死去”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从不到1000架增长到了12000余架,涨幅非常明显。同时2018年,更是增长到了3万架以上,作业面积达2.67亿亩,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至300亿元。
 
  “现在的植保无人机行业与两三年前相比差异很大,从这次展会就能看出来”陈董事长笑着说,二三十年前的植保无人机基本是日本人的天下,但是在这短短的三五年内,我国的植保无人机行业就迅速迎难而上,不仅从一个初涉植保无人机领域的学习者完成了自我的技术提升与规模扩大,而且还能够反向影响日本市场,在市场上也拥有了不容忽视的分量。
 
  植保无人机这块市场蛋糕看起来似乎很大,但吃起来却并不容易。随着飞控、导航、定位、通信等技术的持续突破,无人机产业发展愈发强劲,眼下植保无人机市场热度在一路攀升,但事实上发展却并不是那么繁荣和乐观。植保无人机的价格一降再降,众多厂商一直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盈利难上加难,有不少植保无人机企业迅速窜红又快速“死去”。
 
  “目前我国植保无人机行业发展已经到了瓶颈状态”陈董事长认为,“当然这个瓶颈并不是说我们的产品不好,我们的技术在现有的条件下几乎已经做到了,哪怕是放在市场上来看也是拔尖的。”随着技术基本达到市场初级需求后,用户对于服务的需求将会愈加高涨,厂家如果想要在植保无人机行业生存下来,或许还需要投入到植保服务这块业务中,利用产品做支撑,通过服务赚利润。
 
  “野蛮生长”还是转换思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2023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大约有200家无人机企业,但拥有核心技术的不足10家,绝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更多只是对无人机进行组装。显然,众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不足的。
 
  在快节奏时代,一类产品崛起被推上风口吸引资本竞相追逐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媒体的大肆报道、相关的政策扶持、新颖的宣传噱头让即便是在农机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精英们也躁动不已,纷纷在植保无人机这个大蛋糕上划上一刀,实干的、投机的、凑热闹的、搅局的,都纷纷涌入这个行业。
 
  于是,在这股热潮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和浑水摸鱼的生产企业,打着“微创新”的名义将众多功能雷同、质量雷同甚至是连价格都大同小异的产品投入市场,他们趋之若鹜,“野蛮生长”。
 
  同时,他们也为“野蛮生产”付出了代价。
 
  只有静心沉淀,终厚积薄发才能继续迈向辉煌。“所谓的瓶颈或许并不是真正的瓶颈,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改换思路,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罢了。”陈董事长指出,数字鹰一贯把“以品质获取市场信任、以服务赢得客户满意、以持续改进寻求企业发展、以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企业使命,除了在技术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外,公司还致力于为每一位用户提供配套服务。公司提出了“每200公里范围内都要有生产和维修厂”的概念,目前正努力在全国范围内铺设维修售后网点,力求形成一条完整的农用机械产业链。
 
  创新·*止步
 
  陈董事长明确表示:“不创新,公司就活不下去。”多年来,数字鹰在植保无人机的研发上一直没有停歇脚步,“立足产品,打磨服务”。
 
  数字鹰AK系列植保无人机拥有市场上主力植保机产品的全部功能与优势:自动航线规划、无药报警、断点智能记忆等,操作方便易上手,让用户充分享受智能化农业劳作的便利。此外,AK系列植保无人机还拥有独立的模块化拆卸设计,可独立拆卸为机臂、桨叶、主机3大模块,拆卸安装简便,收纳快捷。在农忙时节,独立模块可以分开维修,更换新模块即可保证农药喷洒的继续正常工作,为防病灭虫工作抢夺重要时机。
 
  数字鹰与清华大学,北航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学校合作,目前共申请200多项,发明近50项。谈及未来的发展,陈董事长表示,公司还将持续投入,争取两年内再布点20个生产厂家。同时,继续扩大研发团队,采取驻地式发展,针对当地的市场差异现状开发生产适用的植保无人机。

热门评论

上一篇:大连雨林:助力打造农业与养殖业有机循环产业链

下一篇:传承红色精神:山川丘陵任我行,快乐耕作昂立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