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农机普及率提高 跨区作业还能“红”多久?

来源:中国农机网
2016/12/9 9:10:37
50120
导读:每年“三夏”、“三秋”都有这样的一支支队伍,他们浩浩荡荡而来,带着自己的“铁家伙”日夜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农田之间,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途径。他们的名字叫跨区机收队。
  【中国农机网 本站原创】每年“三夏”、“三秋”都有这样的一支支队伍,他们浩浩荡荡而来,带着自己的“铁家伙”日夜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农田之间,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途径。他们的名字叫跨区机收队。
  
 
  
  农机跨区作业始于1996年,到现在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了。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夏到秋、由省内到省外、由试点到全面推广的过程,已成为深受农民和农机手欢迎的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但随着近几年国家补贴政策的支持,农机普及率不断提高,跨区作业似乎也要面临“过气”了。
  
  当前跨区作业面临的三大难题
  
  说到跨区作业难题,笔者首先想到的便是天气,因为这个因素带有突发性,且对作物成熟的影响长期存在。今年不论是“三夏”还是“三秋”,我国多地都遭遇持续性降雨,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周期,从而导致跨区作业订单减少,收获难度增加。
  
  其次,农机数量增加,跨区作业的市场也趋于饱和。就像上述提到过的,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坚持投入农机购置补贴,使稻麦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各类农机具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农民不再需要跨区机收队来服务;二是更多农机手进入跨区作业行列,增加了业务竞争。
  
  后,跨区作业服务单一化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我国传统跨区作业主打业务就是小麦水稻的收割,然而农民还盼望着机械化的播种、施肥、烘干粮食,因业务不对等,错失了诸多发展机会。
  
  跨区作业真的“过气”了?
  
  江苏沛县湖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封心正在谈到今年“三夏”跨区作业时说道:“今年我们作业,一方面订单减少、收割机作业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小麦机收价格大幅度下降,成都地区从去年的60元/亩降到40元/亩。”这让他为社里的农机手感到心疼。难道说跨区机收行业不景气了?实则不然。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土地流转还将继续发力,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农机的需求只增不减;第二,农机分布不均现状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跨区作业仍是调配农机资源的主要方式。
  
  从微观角度来看,农机手入行门槛逐渐提高,竞争激烈的同时面临着淘汰率的不断加大。跨区机收行业迎来转型再出发的关键时机,那些拥有先进农机的机手组织或者机手合作社将会越做越大,“过气”的只是本就该被淘汰的传统作业模式。
  
  拓宽作业领域 寻找新的增收点
  
  面对行业洗牌,农机手和跨区作业组织不能坐以待毙,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从单项作业向“耕、种、收、植保、运”一条龙服务发展,是近年来跨区作业的一个新趋势,一些有市场头脑的机手紧紧抓住这一趋势,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农业生产不仅仅只有收割这一环节,机耕、机播也应列入到跨区作业的计划中来,这是新的增长点。如:金湖县前锋镇友帮农机合作社将作业业务转移到机插秧上面来,打通来自四面八方的机收市场通道,将跨区作业向多季节、多作物、多环节扩展,这样每年跨区作业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逐渐增加。
  
  此外,还需农机手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夏”、“三秋”的跨区机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独特风景,相信转型升级后的他们还将继续“红”下去。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严环保制度来了 农机行业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2016年:谁是下里巴人中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