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尴尬处境:“机器换人”短缺的还是“人”
- 来源:中国农机网
- 2017/10/17 9:48:00
- 50714
在我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已经意识到,靠廉价劳动力和外延式扩张不仅不可能再获得丰厚的报酬,而且可能导致企业被淘汰。事实上,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寻求技术和产品上的更新。
2012年底,在浙江、江苏的传统制造企业中逐渐兴起了“机器换人”,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的改造升级。2014年,随着“东莞一号”文件及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机器换人”在珠三角的制造业重镇—东莞轰轰烈烈的开展,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机器换人”的浪潮。
借鉴2014年8月颁布的《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机器换人”是进一步减少企业生产用工总量,优化工艺技术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率,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举措。
现今,机械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制造业必不可缺的部分,人类创造了机械,机器的制造与使用更离不开“人”。殊不知,技术人才在我国还存在较大的缺口。
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截止2017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共有876人,根据诺贝尔奖得主国人数排名统计,按照获奖时国籍与原国籍,美国共有35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据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二的是英国,德国*三,他们的获奖人数均超过了100人。
虽然科研不等于科技能力,但是在2017科技公司排名中,美国占据八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90%以上的应用科技创新,背后都有着硅谷的影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是2017科技公司排名中一家上榜的中国公司。
关于教育,在世界好的200所大学中,美国占据了75所,英国占据了32所,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在美国国家局的申请数目当中,日本拥有数量*二,这一直被视作是日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自二战以后,日本政府极其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以“科技立国”教育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并且日本人常常是一辈子只干一个行业,而技术制造行业注重的就是积累,因此,日本对细节的注重更加使得其产品拥有更好地用户体验,占据市场。
说到德国,印象就是德国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他的精密机械。德国的科技来源于德国的教育,更来源于德国的制造业,德国对科研的大力投入使得其工厂的自动化,无人化技术进程很快。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趋同化倾向,难以突出以工科为特色的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现行财政拨款使用机制仍以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为主,形式相对简单。理科、工科、文科的实际办学成本区分不够,工科的办学成本和对制造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贡献未得到充分考虑,这种导向将会严重制约工程人才的培育。”并建议,建立打造“全链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相关人才标准体系,改革企业职称评聘机制,建立制造业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加快工程师认证与市场接轨,建立企业行业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等。
笔者认为,在我国关于“制造业一线工人”的正面宣扬和保护措施都很欠缺,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制造生产一线工作。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我国工程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下降的太多。“机器换人”换掉的是廉价劳动力,缺少的却是技术型人才和“工匠”。我国现已成为制造大国,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因此,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得出一份力,我们农机人更应如此。
中国农机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料来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明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