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智能危机的背后,农业又该何去何从?

来源:中国农机网
编辑:秋雨
2017/12/5 13:12:46
46504
导读:2017年10月26日,我国农业全产业链人工智能工程“农业大脑”在武汉启动。“农业大脑”平台是以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型现代农业形态,然而,在帮助农业智能化发展的背后,存在的科技危机令人沉思。
  【中国农机网 本站原创】2017年10月26日,我国农业全产业链人工智能工程“农业大脑”在武汉启动。“农业大脑”平台是以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型现代农业形态,然而,在帮助农业智能化发展的背后,存在的科技危机令人沉思。

 
  农业智能发展的必要性
 
  虽然世间万物皆具有生命,但是能够说话的高智商动物只有人类。因此,那些种在田地里的庄稼就像不会说话的孩子,只能靠自身外在的表现来告知农民,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长。而农民根据这些外在的表现来给农作物浇水、施肥、打药、晒太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但是农民不能24小时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生长状况。
 
  直击农民需求痛点,采用超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农业大脑”工程项目应运而生。据介绍,“农业大脑”并不是某一种机械或电子产品,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这个理念催生了一个共享平台,这个平台里包括各种智能化农业生产所用到的高科技以及互联网数据。工程主创人张磊介绍说,“‘农业大脑’平台将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数据支撑。”
 
  该平台可24小时实时监测农产品生长情况,从虫害、湿度、到田间气候、土壤品质等数据都可实时更新,通过数据的预测分析,系统可以告诉农民田里的庄稼怎样才能生长的更健康,提高农作物存活率和高产。平台渗透到农产品从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直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让农业变得智能而。
 
  农业智能发展的两面性
 
  对于不会种田的人来说,“农业大脑”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但如果依赖高科技就能种田,那么在人人皆可种田的情况下,农民的职业就会慢慢削弱,技能也会生疏,而拥有高科技的人逐渐占领农业领域。就如,我国民间一些将要流失的文化、手工艺现在也都被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顽强的保留下来,而当高科技侵入人工种田越深的时候,农民的种田技能会不会也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2017年6月份马云在美国底特律举行“链接世界”(Gateway 17)产业大会,会上提出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前两次产业革命都导致两次大战,战争原因并非这些创新发明本身,而是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造成较大影响所致。
 
  新科技在社会上产生新工作也取代旧工作,产生了新的输家和赢家,若是输家的人数太多将造成一股社会不稳的能量而这股能量被有心人利用可能导致各种事件。马云认为各国应该强制规定AI机器只能用于人类不能做的工作,避免短时间大量人类被取代的失业大潮,但他没有提出这种世界性规定将如何实现并确保遵守的细节方案。
 
  2016年,DeepMind的人工智能(AI)系统“AlphaGo”对战韩国棋王李世乭获胜,其开发商表示将在内部设立伦理委员会,针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制定政策,防范人工智能沦为犯罪。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利与弊。虽然人工智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是,其有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开发应用,其初衷是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农民完成自身做不到的工作,让农业生产更,未来,智能到底会有多智能?还需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与接受。智能背后的危机,也是一个需要人类正视的问题。
 
  中国农机网(www.nongjx.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上一篇:议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下一篇:从“工具”到“助手” 农民跨入学习新时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