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农业5G”技术造福子孙后代!
- 来源:农机网原创
- 编辑:林言
- 2019/6/26 16:56:21
- 49093
【农机网 编辑视角】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资源却在逐年减少。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进程中,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我国保护性耕作专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张旭东研究员、解宏图副研究员表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机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大意义与作用。
图片来源:爱科集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其实,保护性耕作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尽量少动土、少耕地,让土地休养生息,慢慢恢复“体力”。保护性耕作主要有4个特点: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建立*的土壤水库;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我国极其重要的耕地资源,东三省在保护黑土地方面也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
黑龙江省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
据悉,黑龙江省将保护性耕作重点放在解决机械化秸秆还田耕种上,在全省快速形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势头。早在2004年,黑龙江省就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围绕秸秆还田提高地力这一核心,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旱田以深松深翻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免耕为方向,建立了“三种方式一个体系”的模式,即翻埋、碎混、覆盖三种还田方式,“一翻(松)两免”轮耕轮作体系;水田采用“两种方式一个模式”,即水田搅浆、翻埋两种还田方式,“一翻两旋”轮耕模式。此外,按照农机与农艺融合原则,黑龙江农机技术人员通过多年分区试验,对深松机、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植保机、秸秆处理机、玉米收获机等进行了大量试验示范筛选配套集成,筛选出适应黑龙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配套装备。
目前,黑龙江全省保护性耕作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504万亩,建立了55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明确了适合黑龙江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筛选出了适应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装备。
吉林省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进行补贴
2018年9月,吉林省印发《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决定2019年至2025年在全省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项目区内达到检查验收质量标准的项目实施面积,按照每亩30元的标准核发补助资金。2019年,吉林省计划实施1000万亩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任务,补贴标准为30元每亩,覆盖全省的8个地市(州)、32个县(市、区)。
此外,吉林省还对秸秆还田的相关农机具采取敞开式补贴,补贴额度在30%左右。针对合作社,吉林省根据新兴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对保护性耕作作业机具实施累加补贴,国家和吉林省的补贴比例在1:1左右。
结语:虽然东北地区在保护性耕作工作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农民在这方面意识不强、接受度不高,同时相应配套的农机具也不够成熟,短板问题还相当突出。业内专家认为,如同5G通讯技术代表着世界为先进的科技一样,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的5G技术。因此,大力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装备研究制造水平,从而让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显得尤为迫切,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技术已经到了全面发力的时候。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