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关注: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背后的真相

来源:农机网原创
编辑:林言
2019/9/5 17:38:20
41274
导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期大家在饭桌上讨论多的恐怕就是猪肉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的猪肉价格上涨严重,众多网友调侃“猪肉贵到吃不起了”、“二师兄的肉比师傅的还要贵”……
  【农机网 热点关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期大家在饭桌上讨论多的恐怕就是猪肉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的猪肉价格上涨严重,众多网友调侃“猪肉贵到吃不起了”、“二师兄的肉比师傅的还要贵”……
 
  今年3月份开始,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7月份以来涨幅扩大。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白条猪价格已经连续13周上涨,从6月初的每公斤不到20元,一路走高,上周突破了30元,达到每公斤31.08元,而这个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了65%。在我国,猪肉消费大约占到国民肉类总消费的60%。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猪肉价格迅猛上涨呢?
 
  首先,非洲猪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去年8月3日,辽宁沈阳发生我国首起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一年多时间疫情就席卷了全国31个省(市、区)。非洲猪瘟虽然对人类无害,但对猪却是致命的疾病,受疫情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严重下降,导致了存栏量的下降。生猪供应减少了,但猪肉需求却没变,这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悉,目前中国25个省区的猪瘟疫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疫情虽得到控制,但疫情的大后遗症——肉价上涨,短时间内恐怕无法平息。
 
  除非洲猪瘟之外,还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即“猪周期”)的影响导致现在供求偏紧的形势。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猪肉价格高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就算没有非洲猪瘟,我们每隔一段时间也是要经历一次猪肉涨价的。
 
  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非常关注肉价的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稳价格。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发改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也相继密集出台政策,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方面采取办法,稳定猪肉价格,落实相关补贴政策,支持生猪补栏增养,并将适时投放中央储备猪肉和牛羊肉。
 
  9月3日,财政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2019年中央财政适当增加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调动地方尽快将增产潜力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在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上,将由现行按年度结算调整为每半年结算发放一次,县市要在3个月内将补助资金给付到位,切实减轻养殖场(户)垫资压力。
 
  各项政策纷纷出台,但见到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和鸡鸭等禽类相比,生猪的生长周期较长,从怀孕、育肥到出栏,大约需要13个月。所以虽然今年下半年开始,非洲猪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生猪生产也在积极恢复,但短时间内猪肉价格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尤其是当前马上进入中秋和国庆的双节,正值猪肉消费的高峰,大家恐怕还要再吃一段时间的高价“猪肉”。
 
  那么,从长远眼光看,如何才能保障猪肉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认为,从产业振兴上来看,主要的还是要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户,要提倡建立养殖小区,扩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可以发展现代化的家庭牧场,实现标准化,来维持稳定的效益。姜楠还认为要优化生猪产业的布局。之前,生猪运输,各省之间都是活体运输。而现在,在大物流、大流通、全产业链发展的形势下,可以从运猪转向运肉,既能提升产业效率,也有利于疫病的防控。
 
  总之,畜牧养殖业和种植业一样,要稳定、发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是必走之路。等我国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就不惧非洲猪瘟这些“妖魔鬼怪”带来的价格猛涨了,百姓也都能吃上品质放心、价格适中的猪肉了。

热门评论

上一篇:四川省2019年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投档工作已开始

下一篇:一键换脸?农机人看“ZAO”引爆舆论背后的信息安全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