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0年小麦条锈病和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方案
- 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 2020/2/14 9:45:19
- 14347
【农机网 通知公告】 市(州)农业农村局、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
根据植保部门监测调查,去年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较重,今年有偏重发生的可能。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定殖,目前已在华南、西南7省份100多个县区发生近50万亩,今年入侵我省的时间将会提前、迁入虫量将会增加、危害将会加重,防控形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为加强监测防控工作,我厅制定印发《2020年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方案》和《2020年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方案》,请遵照执行,及早安排部署,靠实工作责任,落实防控措施,将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2月11日
附件1:
2020年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方案
我省是全国小麦条锈病策源地和核心越夏区,也是综合治理的源头区。为做好小麦条锈病监测和防控工作,保障我省及全国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农业农村部 “虫口夺粮保丰收”的总体要求,树牢防灾减灾意识,着眼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突出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有效预防控制病虫发生和蔓延危害,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二、目标任务
加强监测预报,开展早春打点保面防治,适时组织开展流行期的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力争发病田处置率达到85%以上,专业化统防覆盖率达到40%以上,将条锈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三、技术措施
(一)准确监测预报。根据冬前秋苗发病调查,小麦条锈病是近几年发生较重的一年,加之高致病性条锈菌生理小种积累较多,冬季降雪较多,气温偏暧,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今年我省小麦条锈病有偏重发生的可能,局部地方大流行的风险仍然存在。各地要高度重视,以冬麦区为重点区域,从2月中旬开始,严格执行“三日一查、一周一报”制度,组织植保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系统监测和调查,准确掌握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动态,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报,把握关键区域和防控时机,指导开展防治。
(二)实施带药侦察。2-5月,各级植保(农技)部门结合小麦条锈病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进行带药侦察,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做好小麦条锈病的打点保面防治。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要发动群众开展预防,遏制小麦条锈病扩散。当田间发病(普遍)率达2%时,要组织专业防治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努力把小麦条锈病的流行遏制在初发阶段。
(三)做好防控准备。各地要充分认识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向当地政府部门做好汇报,争取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严格落实《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公安厅关于确保“菜蓝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紧急通知》(甘农发[2020]2号)要求,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和防治需求,积极调动贮备充足的应急防控农药和器械,并制订防控预案,做好小麦条锈病等病虫防治技术和物资准备。
(四)推进统防统治。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重大病虫防控补助资金,积极扶持病虫专业防治组织,探索完善政府购买防治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承包防治,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防治药剂可选择20%三唑酮乳油商品量60~80毫升/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25~30毫升/亩,或5%己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亩,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克/亩,兑水50千克均匀喷雾;重病田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五)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病虫发生危害情况,在小麦收获后,提早谋划冬小麦播种,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以天水、陇南两市为主,针对小麦条锈病发生重,海拔1600-1800米条锈病核越夏区,逐步减少小麦种植,改种地膜玉米、马铃薯、油料、经济林果、中药材等作物。
(六)药剂拌种和秋苗防治。10月至11月初,采取示范引导与组织发动相结合的办法,冬麦区重点县(区)在乡(镇)设立拌种示范片,在村、组设立示范点,落实统一组织,统一供药,统一技术,统一拌种的“四统一”拌种技术,力争做到冬麦区药剂拌种全覆盖。秋苗发病后,要组织开展重点区域的防治,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减少病原菌的外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小麦条锈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等有关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属地责任。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切实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防控,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力争取得显著成效。
(二)争取财政支持。小麦条锈病具有暴发流行性危害的特点,要突出预防和早防。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多方筹措资金,贮备充足的应急防控器械和物资。要积极协调供销、市场等部门,合理调配防控物资,确保调运渠道通畅,储备充足,及时供应,保障大田应急防治工作开展,及时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
(三)加强宣传培训。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及时传递病虫发生动态信息,大力开展防控技术培训宣传;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召开现场会、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发放明白纸、挂图、小册子等技术资料;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社会化服务平台服务,第一时间为服务对象提供病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与到位率。
(四)加强督促指导。在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派出工作组,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等病虫防控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现场指导解决。对监测不到位、责任不到位、防控不及时造成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的要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附件2:
2020年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方案
草地贪夜蛾是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农业有害生物,目前已在我国南部地区定殖,今年入侵我省的时间将会提前,迁飞的虫量将会增加,危害程度将会加重,防控形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为切实做好草地贪夜蛾监测和防控,全力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着眼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树牢防灾减灾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绿色植保理念,按照农业农村部 “虫口夺粮保丰收”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全面防控的工作机制,强化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坚决打赢草地贪夜蛾防控战。
二、目标任务
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农民积极参与,形成防控合力。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防控策略,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积极开展应急防治。采取物理和性诱技术诱杀成虫,通过化学防治控制幼虫。利用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技术开展绿色防控,探索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重点抓好玉米主产区防控,兼顾小麦等作物虫情监测和防治。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力挣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工作措施
(一)虫情监测与普查。落实农业农村部“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田”和“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的虫情监测要求,提前监测时间,扩大监测范围,加强田间调查,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虫情,及时报告预警。
1.扩大监测范围。针对今年草地贪夜蛾由南向北迁入各地时间将提前,发生范围和危害作物种类扩大的趋势,将我省监测时间提前,监测范围扩大到小麦、玉米、高梁等所有禾谷类作物。东南部的陇南、天水等地要从3月份开始在冬小麦田布置监测点,提早进行系统监测;各地要在玉米、高梁等作物出苗后,全面设置监测点,持续监测到10月底,在草地贪夜蛾从迁出到迁出全程做好主要作物全生育期的监测。
2.加大监测调查力度。各地要用好虫情测报灯、高空测报灯和性诱捕器等设备做好成虫迁入监测,将监测和防控关口前移。一要用高空测报灯和虫情测报灯监测成虫迁飞。按2019年草地贪夜蛾时间,提前1-2个月左右开灯监测,要及时分拣、识别诱集到的虫体,虫体过多时,采用对分法取适量样本鉴别,及时发现记录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时间、峰期、峰值、雌雄性比等数据,并进行雌虫卵巢发育进度解剖,准确预测幼虫发生期。各地应积极筛选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备,系统监测掌握种群迁飞动态。二要性诱捕器(系统)监测。加大性诱捕器监测布点密度,各地按种植区域特点和面积科学布点,平均每3000亩设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安置3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相距50米以上,每月更换诱芯。各县区要*专人承担监测任务,系统监测点每天察看、记载监测结果。一般监测点每3天察看、记载监测结果。三要各地植保机构从玉米苗期开始,开展定期大田调查排查,执行3日一查、一周一报的调查制度。重点排查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心叶等细嫩部位,及时发现卵和幼虫,及时防除。田间调查要兼顾二代粘虫、玉米螟、棉铃虫等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具体调查方法按照全国农技中心制定的《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方法(试行)》进行。
3. 广泛宣传发动。采用雇、奖、补等各种鼓励手段,调动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群众等一线生产人员参与调查的积极性,在农事操作时注意察看虫情,多措并举,群测群查,提高调查效率,确保草地贪夜蛾一旦迁入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虫情,赢得防控主动。
(二)虫情预警与报告。继续执行草地贪夜蛾虫情当天报告和发生区周报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各县(区)当年*发现草地贪夜蛾虫情(诱到成虫或发现幼虫为害),要在24小时之内向上级植保部门报告,虫情确认后,向当地政府报告,及时启动防控预案。发生区实行虫情周报制度,各县区从虫情开始,每周将监测调查的虫情和防控情况由市(州)植保机构汇总后上报省植保植检站,同时,通过网络系统(https://ccpmis.org.cn/ppms/#/login)向全国农技中心上报虫情。关键时期要组织专家会商,研判虫情发生趋势,做好分析预测,及时发布防治预警。
(三)做好防控准备。各地要高度重视草地贪夜蛾的重大危害及监测和防治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响应级别,提早动手,制定监测方案和防控预案,靠实工作责任,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尽早购齐监测设备,按时布点监测。积极贮备防控药械和物资。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广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建立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一旦发生虫情,快速有序开展防控行动。
(四)落实防控措施。按照“全面排查、突出重点、对芯施药、打点保面,集中清除、消灭虫源、保险兜底、特事特办,防止扩散、阻截北迁”的防控策略,积极开展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切实提高防控效果。
1.成虫诱杀技术:成虫迁入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性诱、食诱、性诱迷向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多种技术综合利用,提升防治效果。
2.幼虫防治技术:零星发生地采取带药排查,发现一株,防治一株,边调查边防控,降低农药使用量;成片发生田块,由技术人员和专业防治队,对发生玉米田块进行集中防控,抓住3龄前幼虫的防控时期,施药时间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力争扑灭虫源。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应急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使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25种药剂开展化学防治。针对部分地区菊酯类药剂防效不高的实际,各地在应注意将菊酯类药剂与其他药剂混用,同时还应将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轮换使用,一季作物使用同种农药不超过2次,以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各地要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推进科学安全用药,努力实现草地贪夜蛾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双赢。
3.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作为长期控制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发挥生态治虫控害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越冬区调查和全国农技中心专家预测,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草地贪夜蛾发育速率加快,种群数量进入倍增繁殖阶段,2020年,其发生危害将明显重于去年,防控形势严峻。落实属地责任,提早谋划安排,加强行政推动,加大资金物资保障,制定防控预案,督促措施落实,切实做到早准备、早监测、早防控,坚决打好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
(二)加强资金支持。省级财政已于2019年底下拔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各地要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统筹安排,及早购置监测设备,贮备防控物资,扶持社会化专业植保组织,保证防控资金和物资充足,确保一旦发生虫情,能及时、有效控制其为害。
(三)加强宣传培训。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采取举办培训班、乡村板报、印发明白纸等方式,让公众正确认知草地贪夜蛾,让农民群众掌握科学防控方法。强化监测防控技术指导,组织植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普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有责、联防联控、共同参与的防控新局面。
(四)提高防控水平。各地要严格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监测报原则,按照草地贪夜蛾监测调查规范,做好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监测和大田调查并重,准确掌握发生为害动态,及时发布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科学指导防治。要提高社会化专业防治组织作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积极开展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边防控,边探索,边总结,各地好的技术和做法及时向全省推广,不断提高防控科学水平,切实提高防效。
(五)加强督促指导。各地要派出工作组,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对发现虫情漏报、瞒报、不报,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测和防控工作不力,造成重大危害损失的,要进行严肃问责,追究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