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蚌埠市: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后增产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有关建议

来源:蚌埠市农业农村局
2021/1/19 10:47:04
19408
导读:当前蚌埠市正处于“十四五”计划编制的关键时期,针对粮食实现“十七连丰”大背景下,粮食生产进一步增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今后如何持续保持粮食生产稳产高产,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进行了调研。
  【农机网 热点关注】当前蚌埠市正处于“十四五”计划编制的关键时期,针对粮食实现“十七连丰”大背景下,粮食生产进一步增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今后如何持续保持粮食生产稳产高产,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进行了调研。
 
  一、粮食生产情况
 
  “十三五”期间,该市农业生产呈现持续增产的喜人景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反馈数据:2016年-2020年间,蚌埠市粮食总产由255.37万吨增长到280.55万吨,增幅达9.86%;粮食面积由454.91千公顷增加到515.29千公顷,增幅达13.27%。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为该市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优化农业生产条件。相继实施了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保护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二)强化科技驱动,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一方面,推广麦茬免耕机直播玉米。在全省率先试验、示范、推广,形成一整套农机农艺操作流程,由原省发布准立项。目前,该市推广应用面积达120万亩以上。麦茬玉米免耕直播是在小麦机械收获后,不灭茬、不耕翻,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不烧小麦秸秆直播玉米,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特点。另一方面,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按照“精、调、改、替”技术路径,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主攻化肥减量增效,2020年化肥使用量较上年下降4.6%,农药使用量较基期(2012-2014年平均用量)下降29.3%,“皖北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三)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一是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龙亢农场组建了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公司,联合省内“天禾”公司及30多家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提供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供应链的农机、农艺、农资、金融等领域全过程、全产业链、全要素的保姆式社会化服务,年服务面积近40万亩。二是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专项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与种粮大户等生产主体对接,对口安排机具实施小麦抢收、秋粮抢种,签订耕种收全程代管、托管服务,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力量。目前,该市农机合作社达334家,拥有会员2818人,各类机械近8000台,资产2.5亿元,年服务收入26895万元。三是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坚持以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推广高效植保机械为重点,推广全程承包服务模式和契约式服务方式,提高植保组织化、机械化水平,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2020年,该市统防统治组织达288个,投入现代高效植保机械5839台套,统防统治面积达1102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占已防治总面积56.69%。
 
  二、面临困难问题及建议
 
  (一)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优质耕地资源日益匮乏。
 
  一方面,随着国家“六稳”“六保”战略深入实施,“铁公基”项目数量大幅增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量占用优质耕地,难以补充。如,蚌埠市在2021年计划开工合新高铁、蚌埠机场、淮宿蚌高速等1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用地约3万亩,项目均选址在农业生产区域,将会占用大量的耕地,尤其是优质的耕地水田。蚌埠市已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每年都为全省贡献新增耕地在1万亩以上,随着新增耕地工作不断开展,园地、其他农用地等新增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将越来越困难。从全省来看,占补平衡的水田资源也是紧俏资源,目前省级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上的水田指标价格约为25万元/亩,并且供不应求。同时,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政策指导,没有实施细则,细节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耕地保护推进难度大。怀远县反映,该县共摸排出乱占耕地建房6898个,总占地面积2632.57亩,占用耕地面积2511.99亩,占用基本农田面积62.85亩,2020年7月至今已拆除违法占用耕地建筑物12处,拆除违建1万余平方米并进行复垦。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补充耕地潜力图斑减少。
 
  建议:国家层面出台关于耕地提质改造即旱地改造为水田项目的指导性意见,各地制定实施细则,由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科学规划,分期推进。在资金保障上:一是聚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土地整治等各类资金共同投入,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局面;二是用好金融杠杆,通过融资方式筹措项目资金;三是适度引入社会资源,吸引优质的工商资本投入项目实施。同时,在加大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整治基础上,寻找补充耕地新资源,开展村庄闲置土地复垦,有序推动住宅类、公共管理类、产业类占用耕地依法依规处置力度,加大占补平衡资金补助投入,专项用于补充耕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满足补充耕地开发复垦村庄用地的资金需求。
 
  (二)土地流转困难较多,粮食规模化发展势头减退。
 
  规模化经营是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根本途径,现在有的种粮大户陷入“成本升、利润薄、转型难”,甚至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无奈选择退地降租;有的种粮大户因融资渠道不畅、技术人才匮乏、服务指导不到位等原因,陷入规模大、效益低、实力弱的窘境。以蚌埠市为例,2016年50亩以上种粮大户为1924户,粮食生产面积50.52万亩,到2020年底50亩以上种粮大户2925户,粮食生产面积73.64万亩,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仍是粮食生产主导模式。调研中,部分种植大户土地流转面临费用高、流转难、经营难等问题。固镇县新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科技公司,随着经营的不断改善,公司由2011年成立之初的1100余亩耕地发展到现在的13000余亩。公司负责人反映,受粮食价格不高影响,公司亩均收益较低,扣除生产投入费用和土地流转费用,公司的亩均年收益仅在300元左右。同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缺乏,田间灌溉、排涝用的沟渠等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但是对于连片经营的农业公司而言,兴修基础设施却因涉及承包户普遍不愿意改变耕地现状等情况而不易开展。怀远县种植大户赵开伟经营1500余亩耕地,均位于怀远县荆山湖行蓄洪区内,总体以稻麦为主,少部分地块种植大豆等作物,其反映每季农业生产种子、农资等的投入费用和流转费用需要较多的资金,特别是600-700元/亩的流转费用,都是在每年秋种前结清,只能通过银行、信用社贷款一部分,还需自筹资金来解决,面临较大压力。另外,流转的部分耕地地势相对高,没有相应的农田灌溉条件,面临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的问题,在“旱改稻”时,只能依靠自有农机抽水灌溉,一是方面灌溉面积有限,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安徽丰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经营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由早期的80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60000余亩,公司反映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曾出现个别农户不配合导致公司整个计划受影响的情况。流转800余亩土地的绿色任桥家庭农场也反映,承包的耕地较分散,流转中经常遇到个别不配合的农户,对整体的农业生产规划和经营有较大的影响。
 
  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保障旱能抗、涝能排,从资金、科技、用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尽力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流转费用指导价机制,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产业结构,合理确权水田、旱田、丘陵等类型土地流转指导价及调整机制,供流转双方参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订单、仓单、保单和应收账款抵押融资业务,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种业发展面临短板弱项。
 
  近年来,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农业科技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前的粮食品种总体已达到高产稳产阶段,下一步增长潜力有限。总体上,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但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一是育种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良种联合攻关机制尚不完善,多元化品种选育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突破性品种缺乏,缺乏针对赤霉病、黄曲霉毒素、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高抗性品种,科研生产“两张皮”仍是瓶颈,“钱变成纸多、纸变成钱少”,研究成果转化力度不够。二是种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我省种业企业多而不强,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80%以上的种子企业没有育种能力,或育种技术落后,后劲不足;种业企业的生产、加工、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不强,品牌培育不够,少。三是种业监管服务能力仍需加强。争取种业发展要素、营造种业发展环境的手段不够新、力度不够大,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管理队伍培养不足,种业监管及技术支持体系还不强。安徽丰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当前正常年景都能实现高产稳产,但是要进一步增产需要在选育种方加大投入,公司下一步将投资开展育种工作,制作适合本地生产实际的种子。固镇县新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表示,粮食单产再提高需要粮食种子进一步优化,以公司种植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和玉米为例,近几年小麦产量总体稳定在1000斤/亩左右,玉米产量稳定在850-900斤/亩。
 
  建议: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建议国家层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行动,重点加强珍惜、特有与地方特色品种资源收集与评估,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资源不丧失。建议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部委深入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强化良种创新能力,选育多元化品种,研究针对赤霉病、黄曲霉毒素、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高抗性水稻、小麦品种,加大研究成果转化力度,根据各省科研机构实力和工作进展情况,启动特色品种或主导品种的联合攻关。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偏弱,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型人才少,高技能人才比重太低,并且运作模式也不是很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没有机库棚建设用地指标,没有标准化机库棚和简单的维护设备,露天存放,保管分散。服务功能不全,在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的服务上,主要集中在耕整地、播种和收获环节上,在植保服务、烘干等环节存在明显弱项。固镇县反映,该县现有17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多质量不高且服务意愿和服务能力较弱,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存在风险大、操作较难等问题,风险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如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容易产生收费面积和防治效果纠纷。五河县反映,在发展和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中,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像小麦赤霉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采购药剂发放到农户手中,让农户自行开展防治,没有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作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药剂使用方法不当,好药没有发挥应有的药效。而中央财政用于支持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用于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补助标准也仅仅是每亩1元,很难调动服务组织积极性。
 
  建议:持续加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扶持,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将种粮大户尤其是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鼓励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股份制作业公司、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农机租赁公司等,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大联合,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大发展,开展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的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高质量的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政府应本着“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方针,重点财政资金扶持乡镇、村两级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中心,发挥好中介,中转、监督和协调的作用,推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有序发展。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抓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下一篇:呼和浩特分院主持的太阳能干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项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