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农机人才缺失现状及对策建议
- 来源: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 2021/1/19 11:13:00
- 18351
【农机网 地方农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随着中央农机补贴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农机装备数量快速增长、农机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实现了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以运城市为例,截止2019年底,全市拖拉机保有量8.0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8万台,玉米收获机达到3707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06万千瓦;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7%,其中: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9%,小麦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力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进程,但青黄不接的农机人才队伍与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不匹配、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机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
一、农机人才缺失现状
以运城市农机发展中心为例,截止目前,中心共有编制166个,其中参公编制26个,事业编制140个;参公编制空缺8个,事业编制空缺50个;年龄结构上,副科以上干部35周岁以下3人,占10.3%;中级职称35周岁及以下1人,占4%;文化程度上,大学学历以上10人,中专及以下28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程度不高,后续人才满足不了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以运城市农机发展中心为例,在25名中级职称人员中,全日制大学专科以上仅有3人,占比12%,所学为农机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更是一度出现无人可用,导致多个科级岗位空缺的问题。二是现有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工作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经济管理新思维、农机经济新知识,因而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更显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以运城市农机发展中心为例,副科级以上农机干部中,35周岁以下仅3人,而46周岁以上人员18人,占总人数的62%,尤其中级职称岗位绝大部分在40周岁以上,农机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有一定学历的年青人不愿干,老同志又离不开,农机职工中坚力量逐渐老化、弱化,队伍出现阶梯型断链,后继乏人问题更日益突出。
(三)农机队伍专业复杂,技术人才比例失衡。根据农机现代化发展人才需求形势,对比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明显可以看出农机人才队伍缺乏,断层明显,结构失调,比例失衡。以万荣县轶源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成立了专门的果园机械服务队,拥有植保机、开沟施肥机、割草机、枝条粉碎机等果园农业机械30余台,可服务周边果园面积3000亩以上。但农机操作人员短缺已成为当前其面临的大困难,前段时间正是果园施肥季,但10余天确找不到10名合适的农机操作人员。合作社负责人无奈得说,农业生产周期性明显,大部分人因农业劳动周期明显,不能实现持续收入而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部分因家庭原因实在是走不了人。所以,从事农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与农机行业服务要求极不相配。
(四)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农机已不是狭义的农业机械,而是具有各种先进科技技术的前沿产品。但农机管理领域和专业人才中属于学习型、模仿型、改造型仍然占绝大多数,自己的原创比较少,创新性的人才不多。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与争创农机一流水平的要求相差甚大。
三、原因分析
1、在培养农机化专业人才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界排名前20名的农业装备学科高等院校中无一所中国高校,我国465个国家一流学科中仅有2个农业工程学科入选,2019年全国有28所高校院所招收农机装备硕士生,总数不足700人,农机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人数比仅为0.1%,预计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行业内既掌握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又懂信息化智能化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
2、农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的缺失。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地市级以下地区的农机培训和办学能力不足,层次不高、功能不全,培训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性强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缺乏,难以适应技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
3、农机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农机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农机专业资格评聘制度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农机行业的岗位体系。加之,农机管理人员力量十分薄弱,参公编制甚少。另外,政府对农业,特别是对农机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不够。农机部门干部流动不畅,交流困难,晋升无望,使得优秀的人才都不愿意来农机部门工作,也影响了农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4、社会对农机工作的认知、认识、认同程度不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只有到了两个“农忙”时才会想到农机,其它时间农机工作的需求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拓展,加上农机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更使公众对农机工作的认知度偏低,这一现象仅在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才有所改善。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国内农机专业院校和学科建设,鼓励涉农院校保留或重设农机相关专业,增加农业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和农机类国家一流专业数量,单列并增加农机装备学科博士、硕士招生指标,培养农机创新人才。在农业类院校,大学生课程设置需改革,需要加大农机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机工作者的待遇,激发其热爱农业、热爱农机的热情。
2、加强农机干部队伍建设。探索采用院校培养、带教培训、挂职培训等方式,对农机管理及专技人员进行现代农机专业知识培训。要有计划、分层次,因人施教,使一批专业人才专业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3、加强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将农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提升从业人员作业服务、农机维修、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和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
4、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农机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动力。一是积极营造社会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推广宣传,进一步为农机发展营造声势,提高社会认可度。二是在干部晋升方面,拓宽农机干部的交流渠道,多创造提供一些晋升的机会和空间,充分调动起他们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2020年天津农机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