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对当前农机行业的看法和建议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涛
来源:中国农机流通协会 农机观察
2021/7/26 9:52:56
20199
导读: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政策的三权分置就是必须要坚持的,是稳定、持续发展的政治前提。我们也看到学者的研究,在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们的农民工可以回到农村生活,几千万、上亿农民工返乡,化解了国外不可想象的巨大危机。
  【农机网 市场行情】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刚才听了刘恒新站长的报告,很有学习心得。非常感谢刘站带来的精彩分析,让我们对农机行业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下面,就当前农机行业的发展,我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由于时间限制,不展开,点到为止,也没有系列化的标题层级,PPT上只写出一些关键词,我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共计有20个PPT不到。
 
  近年来,我们面临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大家都有所感觉,这个局势是复杂的,说“波谲云诡”也不为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国际形势怎么复杂怎么应变,不在这里展开。这里要跟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么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农业的定位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我们看官方的新闻通稿就能看到,两个描述:压舱石、战略后院。同志们,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两个问题是不矛盾的。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农业的安全和效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光是增产技术,就是减损技术,前一段时间,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统筹安排,在全国多地举办了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很有意义。以此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粮食问题的重视,对农业问题的重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只是生产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根基问题。可以说,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是双向要求的。我们也看到,新闻通稿里,提到的叠加风险问题,这都是中央的高度,我们不可能允许农业出风险,出问题,系统耦合性风险那就更不能出现了。你看前段时间,山东一些地方搞合并村居,由于措施不当,搞得舆论关注度很高,学术界猛烈抨击,中央马上就有文件来强调农村建设问题。农业农村的稳定,是不得马虎的。
 
  那么,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政策的三权分置就是必须要坚持的,是稳定、持续发展的政治前提。我们也看到学者的研究,在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们的农民工可以回到农村生活,几千万、上亿农民工返乡,化解了国外不可想象的巨大危机。同志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三农改革的意愿是强烈的,方式方法、进程进度是必须稳妥的、稳健的。三农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允许有半点差池。今年的一号文件里写到,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对于我们来说,要更多的从技术推广、商业模式上来推进农业生产改革,效率、效益提升。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技术、商业手段要先行先试。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行业需要实干家,更需要识干家。对问题的认识,是行为的真正来源。这也就是意识形态的力量所在。
 
  社会化分工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个是老生常谈了,从《国富论》就开始了。回想一下,我们看看农民这些年的劳动生产变化。以前,还可能养养猪、喂头牛,那么还有一些畜禽粪污作为肥料,有的农民还能自己留种,农民几乎在干整个劳动生产链条的所有环节,翻地,整地,播种,打药,施肥,中耕,收获。现在呢,现在的农民只剩下了田间环节了,基本上不再养牛养猪,只搞农田生产,在农田生产的环节里,也在不断退出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耕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也就是剩下了很多的田间的细活,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倒不是机械化跟不上,是以为搞机械化可能没有比较效益,还不如人工,所以农民还在继续。那么我们也看到,农民也不再生产种子、化肥了,直接是购买。这些农资,农资的资不只是是资料的资,还是资本的资啊。农民花钱购买了农资投入到了生产中,农资实际上是资本的变形。我们再思考,现在的农民,如果不购买农资,那么他的生产技术,栽培技术,还能实现吗,基本上实现不了。农业技术的落地,在当前需要依附于农资下去,也就是依附于资本。
 
  那么说,农业,农机目前有什么通病呢,都存在的,才能叫通病,比如,自身很难闭环,受制于人,需要其他生产部门。比如农机,你要搞一个翻转犁,你发现硼刚做的不太行啊,你要搞免耕播种机,你发现告诉排种盘的技术我们做的不好,比如化肥,这是工业部门的生产啊,不是农业本身的产物,也就是说,农业农机,是没有闭环的。就是我们生产出了农产品,闭环了吗,没有啊,农产品流通是商业部门的事情了。这是绕不开的一个通病,所以说,靠自身发展,部门发展,这还是内力,其他部门的经济学上的“正外部性”才能更好的对农业进行拉动。比如说,总在说,农村空心化,但是要推动机械化,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空心化的,那么劳动力去哪里,很简单,去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都留在农村进行生产,机械化就是推不动的。他们部门越发达,抽取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地比例才会上来,才有机械化的比较效益。
 
  我们还要看到农业农机的历史局限,这两个问题呢,也是相通的。这个问题的研究那就太有历史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顾准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论证过程就不展开了,说他的结论吧:海上文明与非海上文明的走向是不同的。中国就是典型的非海上文明,也就是农业大陆文明,我们没有像很多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过正常的、不正常的国际贸易,来促进国家的发展。现代的温铁军、林刚等专家教授也在专著中讲到这个中国农业的历史禀赋的问题。农机也是一样的,上面说的,自身不能闭环,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发展还需要时间。同志们,农机可不是农业产品啊,是工业产品,这个可得分清楚界限。所以说,农业农机的发展,还需要时间,需要足够的时间。
 
  从市场角度来看,水大鱼大的市场红利期,农机行业已经过去了,说的幽默一点,水大鱼大的时候可以浑水摸鱼,现在水开始逐步清澈了,要换路子了。我们的判断就是,农机的竞争进入了高密度竞争的时代了。也就是门槛越来越高了,产业经济上叫“行业壁垒”,越来越高了。大本就有大利润,中本投入只有小利润,如果你是小本投入,那可能就没有利润了。采棉机、甘蔗收获机,这个利润高,但是不是一般企业能干的。大凡一般企业都可以干的业务,门槛低的,利润率早就下来了。
 
  经营模式跟随性的增长,到这个运气式的增长,结束了,转向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叫它,广谱加特质,广谱很简单,就跟考试一样,别人会的你必须会,特质是什么呢,也简单,别人不会的你也要会。
 
  农机市场在变化,怎么变化呢,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相信大家都有感觉。过去,我们是追求效率的,快就好,现在我们追求效益,多才好。过去我们追求农机的保有量,机器多就好,现在追求的事机器的作业量,干活多才好。过去我们追求整体的机械化率的提高,现在不是,现在我们追求一台机器在当地的作业的覆盖率的问题。
 
  这个是简单的特征,就不继续展开了。
 
  农机作业服务是个什么变化的特征呢。
 
  这里面就有破立的辩证关系了。左边的,是旧的,要破的。右边的是新的,要立的。
 
  我们从行商,变为了,坐贾。服务的模式从跨区作业,变为了属地化服务,如果有跨区,那也不只是机器跨区了,而是方案型跨区。过去是跨区作业嘛,四海为家,吃线路,沿着小麦成熟期跑呗,一路挣钱。现在不是,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价值创造,看增量。过去就是拼脚力,有面积就有钱赚,现在是农业科技和产业链服务的天下了。过去是分用户蛋糕,一亩地收割费用多少钱,拿完就走,下一站。现在不是了,现在是把用户的蛋糕做大,再分蛋糕。
 
  这个逻辑是承接上面来的。如今的客户不是在“消费”,拥有更多,远不如成就重要。通俗一点说,不是买的多了就好,而是买了,我们能成为什么,这点更重要。消费者的关注点:从产品,转向意义了。从农业生产来看,提高效率是初级阶段,提高效益、赋能农业才是王道。就像任正非给我们的警示,切勿炫耀锄头,而忘了种地。很多企业,尤其是跨区农机企业,这几年都在并购什么,并购能够带来增量的业务,基础数据,决策系统,机具里的播种机,植保机械企业,能够提高农业效益的,就是并购的方向。这点查查资料,一看便知。
 
  “工程化”的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好像行业一致反对工业化农业,那么我们改改,改为工程化的农业,这样更能够体现当前的情况。机械化、设施化是两大抓手。在机械化的这个环节里,全部生产要素都要“宜机化”,这才是根本,不只是耕地宜机化、品种宜机化。未来,不是农业机械化,而是,机械化农业。也就是说,种地经验主义变为现代农田生产工程学。这是一场革命。但是,农机同仁普遍缺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农机农艺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政策文件多次提及这个老问题,但是呢,终端落实难度很大,每一个生产单元都是一个集成技术的施工队,他们当前是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足够的知识,来配套农机农艺的,这个问题上,靠谁呢。谁来负责终端生产这个环节的融合呢,这点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在试验推广过程的融合,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是在真正生产环节的融合,是很难解决的。
 
  当今来看,农业机械不再是稀缺资源。保有量提升很快,单机作业的面积也在降低,农机手或者叫购买农机的个人和组织的数量也是在下降的。以前是马路上拦截收割机,抢着用,现在是收割机到处跑,抢活干。农机显然不是稀缺资源了,这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那么,什么是稀缺资源呢。我们发现,把农机组织起来的能力,是稀缺资源。比如一个经销商,你卖了很多农机,这点是常态,但是你能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去接订单,接1万亩的翻地的活?这个组织能力,是关键的,组织化手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关键。最近大家都在学党史,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组织能力。
 
  我们的农机服务变化是明显的,从短工变为长工,从单一环节到全面全程,从单一技术到集成技术。按照余友泰先生的现代农业的三个支撑,分别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那么农机服务应该是:工程技术,保证生物技术有效落地,管理技术,保证资源配置合理优化。这样才能够把现代农业落地。比如说,工程技术保证生物技术落地的问题,玉米的精量单播,就是靠高精度播种机来实现的。比如说,管理技术的问题,农机作业队的订单管理、作业调度,就是为了提高作业效率。
 
  那么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不是就要去中间化,或者去渠道化,是不是要取代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们的建议,术业专攻、通力合作。这是两个层面的要求,一个是在单一环节上必须具备专业性,一个是在联合的问题上,必须具备通力合作的态度和方法。总的来说,就是环节上不要考虑替代,模式上必须研究覆盖。在农业生产的环节中,不管是搞农机,还是搞农资的,还是搞服务的,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非常好的资源积累,短时间内我们是无法通过自身学习掌握其他领域的资源和知识的,人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肯定是存在的,所以说,我们不要去代替谁,而要联合谁,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才是好办法。基于分工,加强协同,才是现代经济。农业并不是一个难以融入分工经济的被动的部门,小农也能在此过程中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一方面,农户有能力发现市场机会并主动进行要素匹配,通过迂回投资与生产性服务外包,从而主动利用社会分工的经济性;另一方面,农户能够主动地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与生产的专业化(如扩大粮食种植规模),通过更多地使用农业机械以实现对劳动的替代,则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分工的深化。
 
  我们的结论是,服务规模化,将早于种植规模化实现。
 
  这个提法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我们的一个建议,农业社会化服务理想路径:高接换种。那么什么是高接换种呢,这个定义,特别像给我们的农机行业来的定义。可以主动入座,请看:来自辞海的定义。高接换种,植物无性繁殖方法之一。将接穗(枝或芽)接于砧木主要枝条的分枝处。常用于成年树品种更换。若果园品种选用不当,或品质不佳、适应性差、品种组合不妥等,可利用原有成年树作砧木,于树枝高处换接新品种,以形成新树冠生产果实。高接时,注意接穗和砧木两者亲和力,以提高高接成活率,使之生长发育正常。此法亦可用于旧园改造,缩短建立新园周期。这像不像农机行业,我们的很多做法已经品质不佳了,已经不能有好的产出了,所以我们要进行高接。对我农业社会化服务来说,接穗就是商业模式,砧木就是抓地能力。比如说,我们通过一个农机手服务了2000亩玉米,种植户说,你别只给我播种啊,你直接带种子来,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代替了种子经销商,直接从批发商拿种子来卖,那就大错特错了,种子行业也是有行业壁垒的,贸然来选择种子种植,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我们现在要干的是什么呢,就是去联合种子经销商,共同来服务这个种植户就可以了。砧木是要为成本负责的,是要为环境胁迫负责的,是要为低成本的地推负责的。野性,抗造,这是砧木的必然要求。
 
  这就是高接换种的成功案例,100多年的柑橘大树,高接为全新品种,硕果累累。是2018年11月在重庆拍的。看到这个图,相信大家就会很明白什么是高接换种了。
 
  讲到了农资,那么我们来看看,农机人、农资人共同的优点:地推能力,原始积累,新进入者所失去的机会窗口。自带流量、各有粉丝,熟人社会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农机人农资人都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多年了,都有了非常好的地推能力,都清楚的了解所在区域的潜在客户群体了,这是我们的原始积累。新进入者要想来了解这个窗口,他没有足够的成本来支撑了。我们的农机人,农资人,都跟当地的用户群体打成一片了,都有自己的流量,有自己的粉丝了,这是农村的特别重要的熟人社会的要求了,费孝通都说过的,差序格局。
 
  但是,他们有没有不同呢。
 
  农机人的特质:田间行走的农资超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购买农机需要规模经济,对于农机来说,意味着批发,意味着每一台农机背后,都是一批农资用户。是一对多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批发。
 
  那么农资人呢,他们则是务于精熟的行销能力。因为农资在经济学叫产权无限可分,每家每户,都要生产,都得买种子,买农药,买化肥,那么农资人特别擅长的就是零售,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要知道,每一粒种子背后,都在使用农机或服务,这是个多对一的关系了,可能老张老李的种子,都是老王的播种机来作业的。
 
  既然农机人农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还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在未来的农事服务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建议:并网、共管,提供综合服务。这个就跟城市建设是一样的,供暖的,搞网线的,搞自来水的,都在挖管道。现在别挖了,重新规划,搞个公用的管道,大家都用,都交租金,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叫,并网、共管。农机农资也是一样,大家别在分别找客户了,我们一起来把客户凑起来,大家都在一个管道里玩,带着流量,一起来上网,这就是一种进步。但是,创造出大于部分总和的真正整体,这是对我们的本质要求,也就是1+1大于2。联合起来有很好的收益,比原来的各自为战挣钱多,这才是应该有的效果。
 
  原来的单一服务,是关键的成功因素,一招鲜,吃遍天。现在不是,现在你没有单一服务能力,就可能出局了,因为很多人有这个能力。现在的关键成功因素,就是做大蛋糕,然后才能分蛋糕。这是非常现实的状况。
 
  这个问题就很关键了。
 
  昨天晚上,我们年会的一个创新点,在晚上加塞,加了一个特邀报告,邀请了国内研究合作社的大专家,李院长来给大家科普农民合作社的知识。相信大家也都学到了很多,悟到了很多。
 
  前面我们讲的,农业生产的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这都是横向一体化的问题,我们通过分工,来重新进行生产,在没有快速解决种植规模下的前提下,我们依靠了服务规模化来解决了规模经济的问题。这是横向一体化的进步。
 
  那么,现代农业,还需要纵向一体化啊。
 
  纵向一体化关键是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带来的利润分配问题,我们认为,农产品销售、加工带来的利润,倒推分配给前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这才是才是拉动生产整合的真正引擎。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的还是不好,尤其是农机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生产的问题上,做了很多文章,下了很多的工夫,但是就生产而生产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有后端的利润进来。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生产单元,都是给工商资本送原料,精深加工的利润都在下乡的工商资本手里。我们更多的还是在一产的锅里吃饭,大家都知道,利润曲线中,生产端的利润是最低的。我们如何来进入纵向一体化,来促使我们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我们来做市场,不能只做原料的生产,而是要做精深加工,要跟工商资本竞争,这才是出路。产业兴旺,是产业链的兴旺,不是生产环节的兴旺。
 
  几句话,很干脆,跟大家分享。
 
  中国农业的经验和问题是史无前例的,不能通过任何学科或既定议程来解决,需要:思辨+实践,干中学、学中干。
 
  行业协会能够做的事情,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破一种旧习气,开一种新风气,但是不能师心自用,更多的是要跟行业同仁,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留下三个问题,与大家思考:
 
  1.农机、农资如何联合起来进行社会化服务?
 
  2.农民合作社如何在纵向一体化中寻找出路?
 
  3.农业机械化如何服务于优质农产品产出?
 
  这三个问题,是中观问题,前面讲的呢,是偏宏观的问题。那么,怎么解题,怎么落实。我们一起来思考。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请多批评。

热门评论

上一篇:7月26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上周五上升0.67个点

下一篇:7月23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上升0.02个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