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祝贺!中国农机院作品获评中央企业优秀故事

来源:中国农机院
2023/9/14 10:17:02
13035
导读:”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公布,中国农机院作品——“行而不辍,躬耕为民”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
  【农机网 明星企业】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联合人民网举办的“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企业答卷”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公布,中国农机院作品——“行而不辍,躬耕为民”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
 
  本届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目标要求,更好展现中央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获奖作品,向先进学习!
 
  行而不辍,躬耕为民
 
  他首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打破了国外核心技术的封锁垄断;
 
  他荣誉加身,却始终躬耕田野,了解农民的机械化需求,用科技助农,助推乡村振兴;
 
  他不辞辛苦,远赴埃塞俄比亚,推广新型农机产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他是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是农机化事业的带头人,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学军。
 
  工作以来,杨学军平均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忙碌在田间地头,收集一手实验数据,了解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机器,我们就应该研究什么样的机器。”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2009年,他获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21年,获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劳动模范……荣誉加身的他依旧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多次奔赴国机集团定点帮扶点四川省朝天区,为当地农户研发安全、便携、高效的核桃采收机械,助力朝天特色产业的发展。
 
  躬耕田野  推进产品开发和推广
 
  经过多年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的经验积累与探索,杨学军首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打破了此前国外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助力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十多个省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带动农业增产增收。如今每年春耕时期,一台台免耕播种机驰骋在祖国大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为了突破我国植保机械产品机型小、技术落后、作业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等瓶颈,弥补高地隙施药装备的长期空白,解决制约高秆和中耕作物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的高效安全防治问题,杨学军带领团队研制了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该成果已推广使用,并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该成果获得2014年度中国机械联合会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除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杨学军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2015年以来,他带领两位年轻同志,不远万里,奔赴埃塞俄比亚,努力克服水土不服导致的身体不适,坚持在田间地头做试验。当地参与试验的非洲技术人员都被他们不怕困难、勤奋工作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历时四年,杨学军团队研制的苔麸播种机,解决了当地小粒种子精量播种、开沟器堵塞严重、驱动地轮粘土严重无法转动等问题,将当地农民传统的撒播改成了条播,不仅节省种子40%以上,而且增产15%以上;研制的小型脱粒清选机,每天可完成14—18人收割的苔麸脱粒和清选;研制的中型脱粒机效率提高了3倍,且操作更加简单,使种子更加清洁;创新设计的小型联合收获机,具有历史性意义,解决了从无到有的倒伏苔麸收割及小型联合收获问题,一次作业效率相当于当地20—30个人同时开工;研制的中型苔麸联合收获机效率又提高了5倍。
 
  埃塞农业部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重视,并积极推进产业化工作。
 
  科技助农 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朝天区是中国核桃之乡,也是国机集团的帮扶点。多年来,传统的人工采摘核桃方式费时费力,劳动强度高、危险大,还一定程度影响核桃的品质。如何帮助农户便捷、高效、安全地完成核桃采摘成为杨学军最挂心的事。
 
  自2020年12月开始,杨学军带团队多次前往朝天区进行实地调研,在核桃收获季节,又多次进行实地测试,积极研发核桃采摘相关设备。经过努力,目前核桃收获机经过三代改进,已形成便携式轻便型、推车式和自走式核桃收获机共3款机型。此外,团队研发了核桃树根清土机并经过两代改进,形成电动、油动2款产品,采收清土一体机1款产品,大大提高了采收率。每台农机每天能最大限度代替10人次的工作量,每天降低成本达1000元以上。
 
  目前,杨学军还兼任中国农机学会耕作机械分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植保与清洗机械分技术委员会主任、耕作和施肥机械分技术委员会主任,不断践行行业带头人的职责。在做好科研和开发工作的同时,他依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组织和主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及审查工作,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多年来,杨学军主持和参与了几十项国家项目,开发出耕种、植保机械30余种,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专利5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10余项,参与编著3本。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杨学军悉心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带出了30多人的两个团队,培养和指导了20多名研究生。
 
  杨学军用坚定的信念、无悔的热情和实际的行动,投入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热门评论

上一篇:五征集团亮相第四届山东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展洽会

下一篇:融合发展谋共赢,中联重科与印尼最大玉米种子分销商达成战略合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