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之破解生产密码 打开玉米高产高质高效之门
- 来源:河南省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 2023/11/16 9:25:55
- 14134
【农机网 地方农机】玉米品质和单产提高一直是玉米生产的瓶颈。河南省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采取农机农艺联姻,积极打造创新型科技团队,破解玉米生产“密码”,形成夏玉米高产高质高效生产“漯河模式”,并积极推进技术广泛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西北和东北一年一熟区相继实现“吨粮田”,2020年新疆奇台总场的玉米示范田创下1663.25公斤的全国历史最高单产纪录,而黄淮海玉米区受气候、地理、耕作习惯等因素影响,大田单产一直在550公斤徘徊,玉米大田实现“吨粮”也成为多少农家人的梦想。漯河市作为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代表区域,受地理气候因素和生产习惯影响,玉米品质和单产提高一直是玉米生产的瓶颈。
自2016年起,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漯河市东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漯河市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绿色智能生产技术创新型科技团体”,团队依托农业农村部、河南省、中国农科院、漯河市有关项目,开展玉米机械粒收高效生产技术和玉米密植高产绿色智能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创新。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夏玉米绿色生产和产业转型升级、玉米持续增产增效、提高竞争力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具有引领性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农机农艺联姻,打造创新型科技团队
为彻底解决农机农艺“两张皮”问题,促进农机农艺技术“联姻”,增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动作为,敢攀“高枝”,积极与“农艺国家队”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连理”;立足实际,与“基层生产主体”漯河市东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结缘”、与农机生产企业达成“共识”;联合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建立“产学研推用”创新型科技团队,建立“千亩试验示范基地”,创新形成了玉米生产技术“漯河模式”,突破了黄淮海夏玉米生产“瓶颈”。“漯河市夏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创新型科技团队”被漯河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为“2021年度市级创新型科技团队”,截至目前共签订玉米生产技术三方合作协议两份、玉米生产机械研发技术三方合作协议两份,达成合作意向七项。推动漯河市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关于开展“服务‘三个转向’科技包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我市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破解玉米密码,创建高质量发展模式
受地理气候因素和生产习惯影响,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方式、收获技术、储存方式等均不同于国外和我国东北、西北玉米主产区,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使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实现高产、高质、高效成为世界级难题,破解玉米生产“密码”,开展技术创新便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生产的“一场革命”。
近几年,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创新型科技团队积极开展试验,掌握玉米生产“密码”:一是破解了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高破碎问题,形成了原创性“农机农艺融合的夏玉米籽粒机收高效生产技术”成果,解决了中间环节多,品质差、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为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应用开了先河。二是“打开了玉米大田单产提升之门”,成功研发出玉米合理密植错位免耕施肥播种机、玉米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玉米精准密植播种联合作业机和水肥精准调控机械化技术,引进了拖拉机“北斗”智能辅助系统等智能农机化技术,解决了玉米机械化精准栽培、水肥有效利用、低损高质收获和绿色高效烘干等问题,为玉米单产提升提供机械化技术支撑。三是首次开展高蛋白密植易机收玉米品种引进,推动高蛋白玉米在漯河市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夯实玉米供应链,探索玉米专用化生产、用高蛋白玉米来降低我国饲料对进口豆粕的依赖程度并降低饲料成本,带动饲养和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玉米产业三链同构质量,谋划打造高品质玉米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储备;2021年筛选出8个高蛋白密植易机收玉米品种,蛋白质含量提高2-3百分点,最高可达到10.99%。
(三)以示范为手段,引领农机标准化作业
随着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积极完善和推动我市夏玉米“三高”综合生产技术,夏玉米高产高质高效生产“漯河模式”基本形成,一是制定地方标准,引领农机标准化作业,由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导的漯河市《夏玉米籽粒直收机械化集成技术规范》《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操作技术规程》《夏玉米密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河南省《玉米机械粒收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相继发布实施,有力引导了我市农机标准化作业,并获得漯河市首届“市长标准奖”;二是严格遵循农机化技术推广规律,充分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在“千亩试验示范基地”基础上,在基地附近和各县区关键区域设立示范方,以示范为手段,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2016年以来,承办、组织国家、省、市级培训及现场观摩会20余次,加快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和玉米密植机械化技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我国玉米单产提升和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四)创新推广模式,推进技术广泛应用
为有效推进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全程机械化绿色智能生产技术在我市的推广应用,创新构建了五种集成技术推广模式。一是行政推动模式,构建了“政府(主管部门)+园区建设+农机示范项目+宣传引导”基础推广模式;二是市场联动模式,构建了“农机部门+企业(饲料、食品类、收储类)+合作社(农机服务、种植业、养殖业)+经营个体(机手、种植养殖散户)”联动推广模式;三是技术扶贫模式,构建了“农机部门+农机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技术扶贫模式。四是标准引导模式,构建了“标准+农机推广部门(省市县)+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引导推广模式;五是基地孵化模式,构建了“基地(培训、观摩、实操)+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基层收储企业)+辐射带动(农机大户、种植大户、散户)”孵化推广模式。该技术集成2023年推广应用已突破万亩,打造了黄淮海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漯河模式”。
三、取得成效
2022年我市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面积102.3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2.7%,远高于全省和全国机械粒收水平,亩均节本增收200多元,实现农民年增收超亿元。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和经验推广,创新成果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0年第三方大田测产结果显示,密植与传统种植相比,最高增产187.7公斤/亩,最高单产817.15公斤/亩;2022年第三方大田测产结果显示,在长期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下,示范田平均亩产846.06公斤,其中30亩最高单产平均单产924.61公斤/亩。该模式下水肥一体化首部设备及主管、支管为首年投入,毛管需每年投入,毛管成本每亩100元左右,综合计算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
截至目前中心团队已发表论文15篇,申报1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制订2项省级地方标准、4项市级地方标准;荣获漯河市首届“市长标准奖”、“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和“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等。
四、经验启示
一是团结稳定的队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是农机化技术推广创新发展的基础。二是广泛合作与有效协同是农机化技术推广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农机与农艺技术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以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全程机械化绿色智能生产集成技术为例,此项技术是一项提高玉米单产和效益的新型农业集成技术,涵盖耕、种、管、收、干燥等机械化环节,品种、栽培模式、水肥调控、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农艺内容,农业气象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全程参与的技术集成,需要各个领域通力配合。三是科学精神的发扬和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保障。四是不断创新是技术突破与发展的源动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