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印发《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
-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2024/4/23 8:32:52
- 14943
【农机网 科技创新】 小麦生育期长,不同时期对水肥需求不同,科学精准的水肥供给是满足小麦高产的关键。水肥一体化技术,向根区土壤适时适量、集中高效供应水分和养分,及时有效满足作物水肥需求,是实现小麦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支撑小麦单产提升的关键举措。为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全国农技中心特制定本方案。
适宜区域及技术效果
适宜有水源条件的小麦产区,主要包括华北黄淮灌溉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北灌溉麦区,及其他有补充灌溉能力的小麦种植区。主要采用地表滴灌、浅埋滴灌、地埋渗灌、微喷带喷灌、地埋伸缩式喷灌、固定和半固定式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探索喷肥车、无人机等变量精准喷肥实现一喷多促,配套高效水溶肥、营养诊断施肥、耐密抗倒品种、北斗导航播种、化控防倒和病虫草防控等措施。利用水肥一体化解决传统种植前期水肥供应不均匀导致出苗不匀不齐问题,中后期水肥供应跟不上导致密群体弱个体、穗小粒轻等问题,实现小麦“群体足、个体壮、穗大籽多粒饱”,协同提升水肥效率和小麦单产,与当地常规水肥管理相比,力争单产和水分生产力均提高10%以上。
不同区域技术要点
(一)华北黄淮及汾渭平原灌溉冬麦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苏皖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和山西汾河谷地等区域冬小麦,适宜采用地面滴灌、浅埋滴灌、地埋渗灌、地埋可伸缩喷灌、微喷带喷灌、半固定式喷灌等方式实现冬小麦水肥一体化。
1. 精细整地。玉米秸秆粉碎两遍高质量还田,旋耕两遍、深度15厘米以上,连年旋耕地块一般每3年深松1次,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耕后趁墒耙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无明显土块。盐碱地块要减少深翻作业,以免影响出苗。结合整地,施入底肥,一般全生育期氮肥30%—40%、磷肥100%、钾肥60%—70%底施。建议选择小麦专用配方肥,有条件区域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全生育期施氮(N)15—16公斤/亩,磷(P2O5)8—10公斤/亩,钾(K2O)5—6公斤/亩。
2. 科学选种及包衣。选用通过国家和本省审定,适宜在当地种植的节水耐旱、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的冬小麦品种。避免选用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和自留种。小麦种子要经过包衣处理,或者根据种植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如选用含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噻呋酰胺、丙环唑等成分的单剂或复配制剂,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用辛硫磷等药剂拌种,防治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
3. 精量播种。一是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要适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若墒情不足,需提前造墒或播后滴水出苗。冬小麦的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二是适期播种。过早播种易形成冬前旺苗,增大冻害风险,可在当地适宜播期内稍晚播种。三是适量播种。一般高产攻关田块亩基本苗15万—18万,按照“斤籽万苗”一般规律,结合生态区域特点,肥力正常地块播种量建议10—15公斤/亩;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的,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播种量0.5公斤。播后1—3天适时镇压。建议在小麦播种时选用带有铺设滴灌带(管)功能的北斗导航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铺管作业。
4. 水肥一体化系统。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灌带(管)组成。滴灌设备的规格和型号根据生产实际进行选择,滴灌灌水器间距一般为30厘米、出水量在1—2.5升/小时之间。首部枢纽包括加压、过滤和灌溉施肥智能决策等设施设备。田间输配水管网应根据所选择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严格按照相关技术和参数要求,科学进行布设。如浅埋滴灌带在黏土或壤土地埋深2—3厘米,砂土地埋深4—5厘米;地埋渗灌主、干、支管的埋深不小于60厘米,毛管埋深多在25—35厘米,不影响机械旋耕作业即可。
5. 灌溉施肥策略。该区域冬小麦生长发育需水量和降水吻合度差,需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灌溉施肥,实现水肥精准调控。一是小麦播前造墒。为配合前茬夏玉米晚收增产增效,可在玉米灌浆后期采用“一水两用”技术,即在玉米收前每亩滴水25—30方,等到田间土壤适耕时,机械收获玉米,并精细整地,趁墒播种小麦。二是精准调控。小麦全生育期滴灌或喷灌3—5次,每次灌水量10—30方/亩,灌溉定额每亩约90—150方。起身、拔节、孕穗和灌浆是冬小麦水肥需求关键期,70%的氮肥及30%钾肥分2—3次在小麦起身拔节至灌浆期随水追施。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追施硫酸锌1公斤/亩。
6. 其他配套措施。一是杂草秋治,重点防治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和荠菜等阔叶杂草。二是镇压控旺,对于旺长麦田在冬前和早春返青后进行镇压,控旺防倒。三是早春病虫草害防治,重点是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防控与返青期阔叶杂草的防治。四是合理化控,对旺长麦田和适度增密麦田,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化控药剂。五是“倒春寒”预防,可在降温前灌水,或降温冻害后巧施肥水、喷施叶面肥等降低冻害影响。六是做好“一喷三防”,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和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科学混配喷施,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增粒重。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和上海五省市,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本区域水资源丰富,降水量相对丰沛,小麦田块多丘陵岗地,可采取软管输水(小白龙)+小畦灌溉,或低压微喷带、小型移动式、固定和半固定式喷灌等实现冬小麦水肥一体化。
1. 提高整地质量。稻茬小麦于水稻收获前7—10天及时放水晒田,水稻留茬及秸秆要粉碎彻底,提高秸秆还田质量,耕翻后应及时耙实、镇压,使土壤细碎,上松下实,底墒充足,防止水分散失。
2. 科学选种包衣。该区域生态条件多样,宜选择经过审定且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尤其是抗湿、抗病和稳产性良好的品种;落实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
3. 适墒适期播种。播种时耕层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长江中游的北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30日,南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长江下游地区宜集中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
4. 灌溉施肥策略。该区域降水充沛,水源多为山塘、水库、湖泊、江河等,可结合降水或灌水,进行追肥,实现水肥耦合一体管理。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上地块,冬小麦配方肥推荐用量40—45公斤/亩作基肥,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2—20公斤/亩、氯化钾3—5公斤/亩。在一些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区,可结合病虫草害防治,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如遇特殊天气导致的晚播、弱苗和未施肥田块,宜在冬灌或冬季降水时因苗情和产量水平,提早追施尿素5—7公斤/亩、磷酸二铵5—6公斤/亩。强中筋小麦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和后期追肥。
5. 其他配套措施。一是三沟配套。稻茬麦区水稻田要开好排水沟,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排灌通畅,降渍防旱。并注意控制好最后上水时间,为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二是病虫害防治,重点是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主,兼顾黑穗病、黄花叶病、黄矮病、麦蜘蛛等病虫害,注意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三是“倒春寒”预防,可在降温前灌水,或降温冻害后巧施肥水、喷施叶面肥等降低冻害影响。四是做好“一喷三防”,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和生长调节剂、水溶肥料科学混配喷施,预防干热风,提高灌浆强度,促大穗增粒重。
(三)西北内陆灌溉麦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中西部,青海省东部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本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较大,适宜推广地面滴灌、浅埋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按照“增密、降高、精准调控”思路构建高产小麦群体。
1. 选配品种及科学包衣。针对灌区气候特点、栽培管理水平等情况,选择抗寒能力中等以上,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强,综合性好的品种。播前种子包衣,包衣剂可用含有黏结剂的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配合制剂,为高产打下基础。
2. 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旋耕20厘米以上,精细整地,达到犁条直、垡块松碎,播种前精细耙耱,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五字标准。连年旋耕地块一般每3年深松1次,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
3. 抓好播种质量。适期适墒播种,冬小麦要确保入冬前形成1—2个大分蘖。不同品种小麦播种量要根据分蘖成穗特性、播种方式、种子质量、土壤地力等统筹,建议每亩播量为18—25公斤。播种采用一条龙作业,播种、铺设滴灌带(管)一次性完成,建议北斗导航播种,小麦平均行距15厘米,滴灌带铺设在土壤1—2厘米深处,增强防风能力。
4. 水肥一体化系统。主要有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灌带(管)组成。首部枢纽中过滤器宜选择旋流分砂器和筛网过滤器组合配套使用,过滤掉灌溉水中泥沙。滴灌带(管)间距以60厘米为宜,出水量在1—2.5升/小时之间,滴灌灌水器距离20—30厘米,一般1条滴灌带控制灌溉4行小麦。
5. 灌溉施肥策略。滴水出苗,保证出苗整齐一致。根据小麦的水肥需求规律,做好水肥精准调控。一般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7—8次(包括出苗水),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6—7次(包括出苗水),灌溉定额250—300方,随水施肥4—6次。高产小麦全生育期每亩氮肥(N)推荐施用量为13—19公斤,磷肥(P2O5)为6—9公斤,钾肥(K2O)为4—7公斤。少量的氮钾、大部分磷肥可在播种前做底肥施入。追肥以尿素、磷酸一铵和硫酸钾等水溶性肥料为主。
6. 其他配套措施。一是科学化控。对于旺长麦田和易倒伏品种,可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每亩用50%的矮壮素水剂200—30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二是病虫害综合防治。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防治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选用啶虫脒、吡虫啉防治蚜虫,抽穗至灌浆期结合化防喷施叶面肥2次。三是做好“一喷三防”。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和生长调节剂、水溶肥料科学混配喷施,预防干热风,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重点任务
(一)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在具有节水灌溉条件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将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粮食产能优势。结合绿色高产高效、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集中连片开展小麦水肥一体化提单产创高产技术集成示范。
(二)集成区域技术模式。整合科教单位、企业等资源,围绕不同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等进行对比,优化技术参数,配套品种、栽培等措施,集成属地化的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提高技术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水肥效率和单产双提升目标。
(三)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适宜区域小麦提单产创高产的主推技术,动员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科研院校专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深入生产一线,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举办技术培训,讲解技术关键要点,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高效节水灌溉技能。
(四)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对成效突出区域组织测产,积极总结效果明显、推广性强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组织或邀请主流媒体开展系列宣传,加强区域交流,营造小麦水肥一体化提单产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农户对技术的认知。
上一篇:机插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下一篇:小麦“三病一虫”防控技术要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