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建议
- 来源:甘肃省会宁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 薛俊武 李锦霞
- 2024/4/25 9:18:49
- 20345
【农机网 地方农机】 摘要 :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针对甘肃省会宁县农机化发展现状,提出当前农机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突出问题,从落实产业急需机具、推进宜机化改造工作、改善农业从业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 会宁 ;农业机械化 ;高质量发展
1.会宁县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接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全县山地面积为174万亩,占总面积的77 %;川地面积为31万亩,占总面积的13.72%;塬地面积 20万亩,占总面积的9.28 %。会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县 。
近年来,会宁县农业机械化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结构不断优化 ,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总体上呈现出四个特点。
1.1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下,全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动力机械大中型化趋势加快,丘陵山区特色机具增长迅速。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7.7440万千瓦,比十年前2014年37.0767万千瓦增长82.71%。拖拉机达到25571台,比十年前2014年16183台增长58.01%。其中大中型(30马力以上)拖拉机达到3948台,比十年前2014年174台翻了22倍;拖拉机配套农具达到61673台,比十年前2014年174台翻了22倍,机具配套比达到1:2.4;联合收获机达到137台,比十年前2014年4台翻了34倍;马铃薯、中药材、林果、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智能农机保有量快速增长。十年期间,全县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743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2174万台,受益农户21893户,拉动农民和经营组织投入25067万元。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报废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业机械36台。历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如表1所示
表1 会宁县2014——2023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1.2农机化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2023年年底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09%,比十年前2014年期末32.21%提高30.88个百分点,与全省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平。其中机耕水平达到92.55%、机播水平43.07%、机收水平43.84%。总体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导的新阶段,并向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6.21%、61.54%和65.44%。历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如表2所示
表2 :十年会宁县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数据
1.3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推进以农业机械为载体,以为农户提供良种良法良机等技术装备集成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涌现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半托管全托管型服务”“保姆式托管、菜单式选择、智能化服务”等不同类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全县农机合作社达到76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278个,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60多万亩。十年期间,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631万元,组织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农机合作社装备提升行动,扶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151个,其中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38个,乡镇农机合作社覆盖率达到100%。历年主要农机服务主体省级补贴如表3所示
表3:2014——2023年农机服务主体享受省级补贴数据
1.4强化农机技术培训,提升全县农机手技术。积极探索农机培训新路子,扩展农机培训新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构建县农机校、 农机经销商、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于一体的全县农机培训体系,会宁县农机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送学下乡”活动, 不断拓宽培训新路子。近五年来,全县共完成各类农机实用技术人员培训 8600人,其中:农机实用技术培训5200人,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 2500人,村“两委”干部培训350人,农机化管理人员培训550人。
2 会宁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地形复杂,农业生产“ 无路可走 ”“ 无机可用 ”,机器作业条件差。会宁县的地形地貌独特,南部多高山大梁,北部低缓川塬,其耕地南部坡度大、面积小;北部水川地地块小,不规则的特点并非传统农机的理想应用场所,并限制了农机推广的规模。尽管现有一些轻型小型农具已可供使用,但适用性差、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太多, “机械化”无法充分发挥优势,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部分山地虽然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梯田建设,但由于坡陡导致田块窄小,而田块间有较大落差,田间互通道路窄,机耕道窄而陡,使农机进入田间变得困难,高效大型农机无法有效转移及田间作业;另外不同类型的坡耕地对农机爬坡越障 、制动转向、动力底盘横向姿势自适应调整等要求都不一样,目前农机市场比较缺乏相适应的农机。总体而言,会宁县的地形条件差,拥有的地块细碎凌乱、坡多台多埂多、形状不规则等问题阻碍了会宁县农机化的发展。
2.2 土壤复杂,种植品种多样化,适宜机械缺乏。 会宁县南北山川土壤差别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整体适宜种植,糜子、谷子、荞麦等小杂粮更适宜中南部种植,中药材适宜最南端的杨集镇种植、而北部川塬适合种植瓜果蔬菜。不同类型的农作物需要的农业设备也存在较大差异,机械化作业程度迥异。会宁县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3.07%、32.54%,但机播、机收水平在40 %左右,马铃薯机收、玉米机播适宜机械少,马铃薯机收半机械化,目前市场上的马铃薯收获机大多是挖出土洒落地面,需要大量人工捡拾,玉米播种多采用半机械化的人工点播机,小杂粮机收多用谷物联合收割机,损失率超过2%,蔬菜瓜果中药材移栽仍然主要依赖手工,机械化程度较低。总体而言,会宁县的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3 农机农艺融合度低 目前会宁县农业机械化以中小型为主,而大中型相对较少。在作物方面,农业机械主要用于粮食作物,而经济作物则运用的较少。动力机械多,但是配套机具相对缺乏;耕种和种植机械较多,但植保、收获和秸秆处 理机械却很少,甚至表现出结构不够均衡的情况。大部分是单一功能的手扶拖拉机或微耕机。因此这些类型的机器存在着结构受限的问题,先进的功能和新技术在这些机型上无法实现。
2.4乡村“ 空心化 ”和老龄化现象普遍。根据很明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申请办理服务系统的统计,2014— 2019 年(这期间办理购置补贴需本人在农机局办理),50岁及以上购机者占总购机户数的 83.87%,农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达61岁。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城乡二元体制的运行惯性的相互影响,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由于农村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很容易造成农村的衰落和凋敝。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会宁县的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土地闲置,无人种田,农作物产量减少,制约会宁县的农业生产 。
2.5 农机购置补贴有限,农户购买力不足。我国实施的购机补贴政策起初主要面向大中型农业机械,对于适宜在丘陵山区使用的微耕机、手扶拖拉机等中小型农机,补贴程度相对较低,而且补贴程序比较复杂;2021 年,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明确优先满足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以及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和数字化发展所需机具的补贴需要。但是,对于部分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轻量化农机产品的补贴较少。这种不平衡的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使得农机具在丘陵山区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丘陵山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和重要供给区之一,在丘陵山区选用适合的农机具非常重要。小型农机具不仅便于操作,而且有利于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政策原因,这些农机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因此,应 当适度调整农机具购机补贴政策,增加对中小型农机的补贴力度,减少程序上的复杂程度,让更多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具得到补贴。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6 农机经营效益不高。用户购置农机,一方面满足自己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服务其他农户或跨区域作业服务,以此提高机器利用率,从而提高自身收益。但因地块小,布局分散,造成跨区域作业转场困难、作业时间短、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影响用户丘陵山区跨区作业的积极性。同时,因农机作业时间较为集中,农忙时难以满足区域多数农户的需求,实际作业效益不高;农闲时无需社会化作业服务,造成农机闲置的情况。
2.7 农业机械操作培训不足。农机操作人员年龄基本在50岁左右以上,普遍较大。老龄农户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需要较长的学习过程才能正确使用机具,而农机企业、经销商在售机后虽有基本操作培训,但一般不超过1天,效果不理想。例如用户购买微耕机,经销商送货至用户家中后,只简单说明基本操作使用方法,后期以电话方式解答用户使用问题;对操作较为复杂的植保无人机,均由授权代理经销商进行基本操作流程培训,一般为3天,后由厂家授予操作手合格证,短期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用户在操作使用中遇到问题时,均采用电话咨询,培训效果欠佳,易发生危险或事故。
3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3.1强化政策引领,积极谋划争取农机发展项目。围绕突破薄弱环节、破解制约瓶颈、补齐发展短板、缩小区域差距,通过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创新驱动等拉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农机化发展实际,积极谋划争取农机装备研发、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抓点示范、特色产业机具保障等各类农机化项目,以高质量的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追赶发展。
稳定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实施的导向作用,着力稳重点、扩范围、优服务、强监管、提效能,突出优机优补、奖优罚劣,加大对智能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支撑力度,持续提升政策实施精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支持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深松深耕、机播机收和生产托管服务。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以各种形式开展机库棚、机耕道、烘干机塔等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农机抢种抢收抢烘服务能力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创新农机金融保险服务,鼓励开展农机保险。
3.2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推进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提高农机作业便利程度,扩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于改善农机作业条件,建设机耕道路,改造土地,扩大耕地面积,为高效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3.3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紧盯小麦、玉米、马铃薯机收机种等薄弱环节,推进适用机具的研发,提高机具实用性,可靠性,强化机械、栽培、品种集成配套,加强试验示范,总结推广适宜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补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加快种子处理、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综合利用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化、标准化的高质量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
3.4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组织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结合农时特点,举办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各环节的现场演示观摩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应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加大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成熟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进程。
3.5注重节能环保,推广绿色农机产品和技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节能环保要求,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机械必将逐步淘汰。 农机推广的重点将是符合排放标准的动力装备,促进农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加大对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精准施肥、 深耕深松、残膜回收等绿色增产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绿色农机化技术应用,使农村山更青、 水更秀、土地更有机。从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深耕深松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利用机械化、推进水肥一体化和畜牧业机械化、农机报废更新等重点工作入手,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机作业节能减排,推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扬尘治理,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3.6壮大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户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半托管全托管型服务”“保姆式托管、菜单式选择、智能化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扩大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和小农户覆盖面。加强救灾防灾专用农机装备储备建设,提升农机应急服务能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区域中心建设,引导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规模生产主体构建农业生产服务联合体,探索实现农机互助、设备共享、互利共赢的有效方式,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鼓励、指导农机服务组织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提高作业效率和经营效益。
3.7、推动农机销售、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产业发展。引导农机流通体系, 加大农机综合服务市场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机售后服务功能,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便利农民购买、维修、使用农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的决定,推动农机维修服务方式创新,激发农机维修市场活力,为农机手提供便捷高效的维修服务。积极推动运用大数据平台技术建设便捷高效的农机销售、维修及零配件供应网络,提升农机流通信息化、规模化水平。
3.8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积极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投入农业生产,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耕、种、管、收”全程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大力推广基于北斗、5G自动驾驶、远程监控、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上的应用,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
3.9全面开展农机技能培训。农机技术培训是保证农村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关键,各级农机技术培训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育, 要形成系统化、精准化的培训体制,为基层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农机技术培训人才。健全农机社会化培训体系,创新开展教育培训,在发挥好现有农机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校舍课堂”、“田间课堂”、“网络课堂”、“演示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分层次、分时段、有步骤地开展新购机农民培训、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农机科技人员培训、主要农时重点技术专项培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培训,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操作、维修、保养、经营、管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为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