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鑫天朗:努力将性价比最高的农机产品带给老百姓

——专访吉林天朗销售总监王力国
来源:农机网原创
编辑:康康
2024/10/29 14:23:02
39635
导读:10月26日—28日,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吉林天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携旗下玉米收获、秸秆处理与综合利用两大系列明星产品重磅亮相展会。
  【农机网 访谈资讯】 10月26日—28日,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简称:2024国际农机展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本届展会有2600多家中外展商参展,总展览面积达25万平米,观众人数达20万人次以上,创下了国际农机展举办以来的新记录。
 
 
  吉林天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吉林天朗”)作为国际农机展的老展商,本次携旗下玉米收获、秸秆处理与综合利用两大系列明星产品重磅亮相展会。开幕当天,农机网采访了吉林天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力国先生。
 
吉林天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力国先生(左)接受农机网专访
 
  扎根于东北黑土地15年的吉林天朗,是一家集农业装备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产品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已创新发明了具有多项专利技术的秸秆饲料捡拾打捆机。并于今年全新上市了鑫天朗4YZQ-4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和4YZ-5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开启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新篇章,为秸秆高净离田、玉米机收减损等作业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东北人自己的玉米收:机器好,销量才好
 
  采访时,王力国总监重点介绍了“东北人自己的玉米收”——鑫天朗4YZQ-4玉米收获机。“这款玉米收获机在今年全新上市后进行了批量生产,并取得很好的销售成绩。”王总介绍道:“这款小四行玉米收我们今年的市场定位是在东北地区,销量非常好,预计在后年登陆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至于小四行玉米机销量好的原因,王总用产品优异的性能和特点作了回答:
 
  4YZQ-4玉米收获机这款产品采用静液压驱动、全时四驱操控性强,可以让转场速度更快、稳定性更强,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另外这款机器采用三档变速箱,可以高档提速,在作业过程中,比如地头转弯的时候特别快,同样提高作业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这款机器采用闭式割台传动箱结构,它的特点就是相对稳定、故障率低,能够保障用户在全天的作业过程中不停车、少故障,进一步提高效率。
 
  从打捆机到玉米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开花”
 
  众所周知,吉林天朗多年来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秸秆饲料打捆机,满足用户对秸秆饲料化机械需求,已成为畜牧机械行业重要的新生力量。吉林天朗进入玉米收获机领域后,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王总介绍,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粮之一,而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又是我国的黄金玉米带,市场较为广阔。虽然东北地区的玉米机厂家较多,但机械化应用还没有完全普及,市场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同时,在玉米机械收获过程中,存在果穗损伤率高、收倒伏玉米能力差、剥皮效果不好等痛点。因此,吉林天朗玉米收获机专为东北地区研发,可一次性完成玉米的摘穗、果穗剥皮、秸秆还田等作业,并提升收获效率和质量,促进玉米生产节本增效。
 
  “天朗是玉米机行业新兵,今年推出的四行玉米机和五行玉米机只进行了小批量生产,遗憾的是供不应求,今年天朗总共销售了两百台玉米机,主要销售区域就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提到今年的销售情况,王总笑着说道:“接下来,我们会在茎穗兼收玉米机和籽粒收获玉米机方面继续深入研发,给老百姓带来更好的机器,希望广大用户持续关注天朗的产品”。
 
  实现国产平替,给老百姓带来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农机技术落后欧美发达国家五十年,到现在部分农机还是依赖进口。王总认为,“在技术层面,国内农机和欧美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中国的国情和欧美是不一样的。我始终认为,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机才是最好的。”他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的大型农机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国产品牌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国外品牌的平替,把最优惠、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带给中国的老百姓”。
 
  最后,在谈到未来的市场布局和规划时,王总介绍道:“天朗在前年就开始布局外贸出口,目前与东南亚以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正在洽谈,哈萨克斯坦已经谈成了一笔订单,后续会持续供货,扩大市场。除此之外,也在考虑俄罗斯市场,预计明年赶赴俄罗斯市场进行考察。总之,天朗会努力把优质产品带给更多的国家”。
 
  一直以来,吉林天朗都以"做百姓喜爱的农机"为使命,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机产品,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的当下和未来,吉林天朗会继续秉持初心,响应国家建设农业强国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热门评论

上一篇:顺邦农机:深耕秸秆产业综合利用,开拓市场新蓝海

下一篇:三夏微故事 | 跨越30年的“丰收约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