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水肥一体化机不可失
- 发布时间:2015/2/12 10:21:12
- 浏览次数:3737
水肥一体是现代农业必然选择
(一)有利于解决农业缺水问题
据统计,近3年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超过360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0%左右,每年缺口在300亿立方米以上。
虽然水资源十分短缺,但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还存着诸多浪费现象。首先是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至40%,而发达国家为70%至80%;其次是农田对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仅为56%;再者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单方水的粮食产出仅为1公斤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为2公斤。如果能将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提高到70%,年可节水900亿至950亿立方米。因此,农业节水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二)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技术是实现“高产、、、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可促进作物高产,提升作物品质,促进农业增效。该技术可由管道及时定量地向作物根层供水,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局部定量灌溉与施肥,节水、节肥和节药,可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从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以北京为例,粗略估算大田应用该技术,年公顷可减少用水量900立方米,与传统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30%以上。同时,由于实现局部施肥,减少了肥料土壤固定和环境损失,提高了肥效。在温室大棚中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常规的沟灌施肥技术相比,棚室的温度、湿度明显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从而显著减少了农药的投入,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性。
调结构转方式成为发展水肥一体化重要机遇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左右,而上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被视为极度缺水。因此,充分认识北京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开源节流是必然选项,其中农业节水是重中之重。
市委、市政府zui近出台了《关于调整结构转方式发展节水农业的意见》,为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带来了的机遇。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加强节水和生态建设,加快向集约化、化、化、标准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精品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尤其是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表率和作用。
实践证明,北京农业*可以实现的水肥一体化。近些年北京积极推行该项技术,一是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提出以提高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组合。二是研究设施蔬菜栽培中水肥一体化设备与水溶肥如何更好结合使用,水溶肥是水肥一体化的核心,实现水肥一体化,不仅需要发展水溶肥产品,配套的设备也是关键。三是逐步在蔬菜、瓜果种植上已实践探索出运用精量滴灌施肥、环绕滴灌施肥、微喷灌溉施肥、覆膜沟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大田作物推行雨养旱作技术,并推行随机灌溉管理、墒情自动监测等管理节水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思考与建议
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着农民认识不足、制度与技术融合不够、成本制约、服务体系缺乏、缺制度少机制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认真解决。
(一)理清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作物为主线、以产区为单元、以水肥一体为核心,集成技术模式,创新推广模式,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用性、性及产业化。坚持制度与技术融合、农艺与工程结合、水分和养分耦合、高产和并重四项原则,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创新突出集成、典型引路稳步推进,实现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化发展。
(二)强化意识。加强节水意识宣传,使节水成为普通市民的一种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广泛宣传水肥一体化技术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的效果及典型经验,转变农民观念,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共同支持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协作。加强行政、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分工。行政部门加强规划制定、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及资金支持;科研部门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作物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开展不同技术模式、水溶肥料、灌溉设备、监测仪器等方面的试验研究;*门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培训;推广部门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落地与应用,打通技术推广“zui后一公里”;企业部门由单纯物化服务向物化、技术、推广进行综合服务方向发展。zui终建立形成行政、科研、教学、推广、企业五位一体的推广机制,提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到位率、应用率、覆盖率。
(四)合理布局。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节水,涵养地下水。按照“调粮、保菜、做精畜牧水产业”的目标,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粮田逐渐退出高耗水作物,重点发展籽种田、旱作农业田、生态景观田。根据“以水定地、以水定业”的方针,调减用水结构。
(五)采取综合措施。应重视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多元化的农业节水方式和方法的整合集成应用,实现农业综合节水效果。重视水肥一体政策、制度的研究与推行,探索长效化激励模式,逐步培育社会自觉性的节水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水肥一体化技术补贴机制,增加示范区域,扩大示范规模,提高补贴比例,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