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经济作物及丘陵山地生产机械化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
2019/7/30 9:18:55
14504
导读: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除粮食作物之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年产量及出口量也均居世界前列,但其生产一直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存在规模小、品种性能差异大、机械化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多山地丘陵,田地块小、形状不规则、坡陡弯多,栽培农艺、种植结构比较复杂,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机网 热点关注】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除粮食作物之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年产量及出口量也均居世界前列,但其生产一直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存在规模小、品种性能差异大、机械化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多山地丘陵,田地块小、形状不规则、坡陡弯多,栽培农艺、种植结构比较复杂,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经济作物及丘陵山地生产机械化发展论坛于7月24日在全国农机流通工作会议上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农业与农机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与广大农机工作者交流探讨,分享他们关于上述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论坛由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郝建军教授主持。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做了题为《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进展思考》的演讲。
 
  他结合我国现有农机情况,在国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以胡萝卜、甜菜、葱姜蒜、甘薯、芝麻等经济作物为例,从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分析了现有的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方面国内外现状和国内外存在的差距,以期为以后的经济作物装备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他特别指出,当前经济作物收获机受客观条件限制,效率虽比人工收获高出甚多,但尚不能与谷物收获机械效率媲美,而此前有企业研发出某种作物收获机,质量很好,效果也不错,但价格高达20余万元,用户很难接受。因此企业在研发生产经济作物机械时要更多地考虑我国国情。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杨欣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果园机械化路在何方?以苹果机械化为例》。他坦言,其实在写下这篇报告时,对于果园机械化的发展道路也并不是完全清晰,但任何人或企业的成功,必有一套严谨的体系或者模式,农业也不例外。美国有大农场,德国有数字农业,法国有合作社,日本有所谓“第六产业”,荷兰有温室农业,以色列有农业,这些国家凭借各自先进的模式,成为世界农业的者。而我国多种模式并存,无论何种模式,必须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经营利润,解决农业的人才问题。
 
  杨欣介绍,目前我国果园机械化中,农机质量不够、农业机械与果树产业未来发展契合度低,前段投入过剩而后端投入不足,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衔接处存在装备盲区,未来,果园作业轻简化机械装备、苗圃繁育全程机械化技术、丘陵和山地农用机具研制、果园智能管理与防灾设施是产业的发展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黄丹枫教授是一位农业专家,她从蔬菜机械化的农艺需求角度提出了蔬菜机械的需求。
 
  中国是叶菜类蔬菜生产种类和品种丰富的国家,多达200多个种类,不同种类的叶菜类蔬菜要求不同的种植方式,大体可分为大田露地种植、保护地种植和工厂化生产等三类。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显著区别于其他农作物,春秋季播种27天即可采收,夏季更缩短为23天左右,采收是整个生产过程中为费时费工的环节,例如单季每亩可产鸡毛菜500公斤,熟练工每小时采收量仅为8公斤,采收成本高达每公斤2元。因此,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是蔬菜生产中面临的大困难,已经严重制约蔬菜生产的发展,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成为当务之急。
 
  黄丹枫表示,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型蔬菜机械、基于设施园艺技术的温室机械、植物工厂以及采后物流机械可能是未来蔬菜机械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品种选育、育苗标准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农机农艺可进一步融合。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谢守勇教授做了题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思考》的演讲。
 
  他表示,丘陵山区气候、地质条件大多复杂,农业生产立地条件差,坡多且分散,单块地面积在1亩以下的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户均耕地少,不足5亩的达60%,可用“鸡窝地”、“巴掌田”来形容。另一方面,丘陵山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不足,农业大户产业效益较差,社会化服务收益低,用户不愿购买农机;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制约了智能农机的使用。对此,应当改善立地条件,进行宜机化改造,地块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互联互通,沟渠贯通;改进农机农艺,闭环控制,转变主配角观念;转变农机思路,以轻简化解决无机可用,以智能化解决无好机可用;强化服务意识,农机企业应从卖机器转变到卖服务,并支持用户跨区作业。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李建平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河北省果园机械化技术需求与装备发展策略》。
 
  他介绍了河北省太行山山地丘陵地区、燕山山地丘陵地区、山麓平原地区、中部平原地区和滨海平原地区的果园立地条件,分析了平地果园、梯改坡地果园、山地梯田果园和设施棚架果园各自的机械化技术需求以及无损运输、分级技术及装备。
 
  他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将于8月15日在河北威县举办的“农机地头展--果园机械走进威县暨十万亩标准梨园农机具选型活动”。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丁文芹博士介绍了茶叶机械化装备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
 
  她表示,茶叶是我国传统优势的产业,2018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500万亩,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以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有20多个省份、900多个县产茶,是世界上一个生产绿茶、白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国家。但我国茶叶的贸易不足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1%,茶园生产机械化程度不足10%。茶叶产业劳动力成本提升,老龄化严重,20年后谁来种茶、谁来采茶、如何种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当为茶园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机械化耕作技术、机械化采摘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其中,模式引导技术,应以动力平台通用化及作业部件模块化为核心,辐射茶园全程机械化作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吕江南研究员分享了关于麻类作物机械化方面的信息。
 
  麻类作物是四大天然纤维作物之一,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涉及33科90多属,常规种植的有6种,即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和剑麻。我国麻类作物分布很广,南起海南,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东到江浙均有种植。我国虽然是麻类生产大国,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技术还相当落后,尤其是在用工量大的收获环节还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工效低。除了麻类作物本身结构复杂、胶质较重、纤维强度大容易磨损刀片外,主要还有麻类种植面积分散,不成规模,加之收获期短,机械投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原因。
 
  吕江南称,现阶段,我国麻类生产上迫切需要的是的麻类作物收割与剥制机械、农机与农艺融合等问题,只有解决了麻类生产中收剥难的问题,才能提高麻类作物的收剥质量和纤维品质。

热门评论

上一篇:报名中,农机地头展——果园机械走进威县梨园

下一篇:104个贫困县推介农产品,现场签约超12亿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