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来源:农机网整理发布
2019/11/15 16:16:09
25969
导读: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机网 热点关注】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围绕着互联网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将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具实际意义,并且显得迫在眉睫。
 
  深化农业大数据应用,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农业农村部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工程,整合构建了“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并于2017年8月上线试运行。截至2018年底,云平台已经与国家农担公司、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单位合作开办热点专区,与部财务司“新农直报”APP完成对接,上线专家和农技人员26.3万人,上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和农业技术视频4639个,累计在线解答农民问题150万条,发布服务日志317.5万条、有效农情20.9万条。
 
  对国家农业数据中心进行云化升级改造,建成国家农业云平台,并加强安全系统建设和标准规范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和业务支撑能力,实现云资源的便捷管理,为新增系统提供支撑服务。积极推进粮、棉、油、糖等8大类15个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形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机制,建立“一网打尽”式市场信息发布服务窗口,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公众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
 
  发挥示范平台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
 
  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为着力点,实现让农民进一个门办百样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坚持市场化建设运营机制,广泛吸引电信、电商、农资、银行、保险等各类服务商,丰富和发展服务内容。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成运营27.2万个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国近一半行政村,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78.6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9579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3.14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44亿元。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细化了23个分析指标,初步实现在管理平台动态实时展示,并实现与家庭农场名录、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监测、云上智农等部内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截至目前,直报系统注册用户13.5万家,认证主体4.7万家,19家银行、22家省级农担公司、10家保险公司入驻,提供量身定制的377款产品。
 
  农业农村部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示范,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示范工作,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6年多来先后在天津、上海、安徽、吉林、江苏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并带动各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物联网项目。2017年起,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聚焦大田种植、园艺作物、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开展了作业、控制试点示范,2019年,进一步开展数字农业试点、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示范农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农业人才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4年开始,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截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70.9亿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18年5月至9月,农业农村部联合中组部将电子商务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举办了五期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来自20个省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益农信息社信息员、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参加了培训。
 
  推进高校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交叉融合。2019年,农业高校批准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增设了一批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本科业务布点。
 
  本文由农机网整理发布,部分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如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下一篇:《数说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巨变》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