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实现水稻机插新突破

来源:浙江省温岭市农机总站
2023/12/4 12:08:53
13709
导读:温岭市位于浙江东南海岸,区域总面积920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43.21万亩、高标准农田31.09万亩。
  【农机网 地方农机】温岭市农机总站为探索解决制约连作晚稻机栽秧苗素质差、返青慢等“瓶颈”问题,于省内率先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并形成了钵苗移栽精确定量播种技术、早稻特早播技术、全基质育秧技术、暗室育秧技术等,制定了台州市地方标准《双季稻钵苗机械移栽技术规程》,之后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推广力度,水稻钵苗移栽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水稻机械化移栽主导技术。
 
  一、基本情况
 
  温岭市位于浙江东南海岸,区域总面积920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43.21万亩、高标准农田31.0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5.48万亩,是浙江省产粮大县。温岭市农机总站为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副科级,为参公管理单位,内设综合科和产业发展科,编制7人,经费全额管理。为探索解决制约连作晚稻机栽秧苗素质差、返青慢等“瓶颈”问题,温岭市农机总站勇于创新于省内率先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取得在连作晚稻上高产稳产初步效果后加大推广应用,面积迅速扩大。2022年全市应用面积1.92万亩,2023年估计面积3.6万亩。
 
  二、主要做法
 
  温岭市农机总站联合农技推广站组建由农机、农技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攻关组,开展钵苗机械育插秧技术适应性的试验,重点对播种流水线、钵苗移栽等环节的农机农艺技术的进行规范。经过几年来的试验推广应用,实现钵苗机械育插秧面积的大幅增加。
 
  1、全省首台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技术,较好克服了传统水稻毯苗插秧“易伤根、伤苗”的“卡脖子”问题,201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的技术。温岭市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引进第一套水稻钵苗移栽设备,包括2ZB-6AK型乘坐式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2BD-600型播种机和D448P型水稻钵苗育秧盘,开展适应性试验,当年种植早稻和连作晚稻共320亩,通过与传统毯苗机插对比,早稻略减产,连作晚稻增产明显,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
 
钵苗机插近图
 
钵苗机插远图
 
  2、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钵苗移栽机引进后,为尽快实现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技术攻关组开展配套技术试验和攻关。通过改水育秧为旱育秧、改黄泥育秧为全基质育秧、改叶面追肥喷施为秧板底肥撒施、改大水漫灌为节水喷灌的“四大技术改进”,攻克育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总结出省内领先的标准化钵苗育秧技术。同时,针对机械在南方连作稻区应用中暴露出的不足,引导生产企业进行宽窄行及采用三缸柴油发动机等改良研发,进一步提高设备在当地的适应性。
 
钵苗流水线
 
  3、制定形成技术标准。在技术试验示范过程中,逐步解决并形成了钵苗移栽精确定量播种技术、早稻特早播技术、全基质育秧技术、暗室育秧技术等,综合这些技术,制定了台州市地方标准《双季稻钵苗机械移栽技术规程》,为该技术在全市迅速推广提供了支撑。
 
钵苗育秧
 
  4、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针对钵苗移栽育秧技术要求高、普通农户掌握难度大,及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等问题,温岭市通过建设集中育供秧服务中心,以“1+N”(1家育供秧服务中心+N台钵苗移栽机)服务模式,有效开展钵苗栽插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的育供秧服务中心5个,合计大棚面积75370平方米,单批次育供秧能力7500亩以上。另外,温岭市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成果——“温岭掌上农机”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引领实现生产和服务无缝对接。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除利用省水稻产业提升项目资金扶持建设集中育供秧服务中心及购置成套设备外,温岭市还通过政策创新,对育秧和钵苗大田移栽作业按大田面积以“作业券”的形式给予作业补助,解决中小农户的育秧和栽插困难。
 
  三、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示范推广,目前全市拥有钵苗移栽机59台,钵苗育插秧面积达1.9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经我们多年的试验研究发现,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最适宜我们双季稻地区水稻种植,具有不伤苗不伤根、叶龄大、立苗快、无返青期、茬口小、增产显著等优点,增产达50kg/亩以上,连作晚稻增产尤为明显。在该项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农机农技部门每年都联合召开钵苗育插秧技术现场观摩会和技术培训会,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1、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得益于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种粮大户晚稻栽插的季节矛盾,促进了种植规模的形成。据统计,2022年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406户,种植粮食作物21.15万亩、占全市粮食面积72.2%:其中早稻面积50亩农户376户,面积12.35万亩、占全市早稻92.16%;晚稻面积50亩农户298户,面积7.6万亩、占全市晚稻81.72%。
 
  2、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钵苗移栽较好地解决了栽插环节机械化的“卡脖子”问题,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可能。2022年温岭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79%,比上年提升了1.97个百分点。
 
  3、推进水稻生产降本增效。水稻钵苗移栽实现水稻大苗移栽,基本不伤苗,无明显返青缓苗期,早发快长优势强,较好解决季节矛盾、有利于周年高产稳产和农民增产增效。据初步统计,钵苗移栽比同期的毯苗机插连作晚稻每亩可增产50-75公斤,比人工栽插每亩可节省工本135元,平均每亩实现降本增效200元以上,并实现早稻成熟期提前8-10天,扭转了连作晚稻规模化生产效益低、甚至亏损的局面。
 
  4、推进水稻种植面积稳步增加。通过充分利用钵苗移栽技术上保障连晚稳产增收的优势,引导农户开展“单改双”,大力推广“早稻-晚稻”连作种植,示范将“早稻-西兰花”为主的2熟制种植模式,逐步向“早稻-晚稻-西兰花等”3熟季制种植模式转变,实现水稻面积逐年稳步增加,实现粮经双赢。据初步统计,温岭市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22.7万亩,比去年增1.6万亩、增7.6%,其中早稻面积达13.4万亩,占全台州市40%以上,居全省前茅。2021年温岭获省粮食增产保供成绩突出集体,连续二年获浙江省产粮大县称号。
 
  5、秧田利用率达到500%。育秧中心从三月初早稻开始育秧,四月初早稻第二批育秧,6月开始单季稻育秧,7月初连作晚稻第一批育秧,8月初连作晚稻第二批育秧结束,秧田一共可以完成一年五批次育秧任务。
 
  6、抗台减灾效果显著。早稻特早播技术使早稻成熟期大幅提前10-15天,有效避开台风季,应用该技术钵苗移栽的早稻可在7月15日左右全部收割完毕。统计1949年以来对温岭市造成明显风雨影响的台风数量发现,7月20日(含)之前遭遇台风的概率为12%,8月5日(含)前遭遇台风的概率上升到30%,因此钵苗移栽技术在抗台减灾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经验启示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具有较稳定的增产增收效果,有利于解决季节矛盾,深受广大农户欢迎,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先进性、典型性、示范性。从该项目技术引进开始至今,持续得到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技术支持,省市多次在温岭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和现场示范推广会议,全省各地种粮大户多批次前来温岭观摩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推广成功经验启示我们:一是技术攻关是基础。要在钵苗移栽关键技术上下功夫,不断促进技术熟化和本地化,形成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技术规程;二是政策扶持是关键。政府部门需在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方面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进而缓解农户在技术应用期间所出现的资金不足等问题,引导农户安心应用此项技术改善水稻种植现状;三是技术指导是保障。要加强科研、教学、农机和农技推广多部门联合,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印发资料等方式,做好播种、育秧、机插等关键环节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四是规模经营促发展。钵苗移栽育秧技术要求高、普通农户掌握难度大,并且一次性投入成本大,可以选择有技术条件的农机服务组织、合作社、农业企业建设集中育供秧服务中心,有效开展钵苗栽插服务。
 

热门评论

上一篇:大同市新荣区:秸秆变“废”为宝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亩产839.72公斤!浙江省连作晚稻百亩方亩产纪录刷新

相关新闻